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高考填志愿别踩这些坑,“AI + 大数据”背后都是套路!

2019-06-25 09:22
我的极刻
关注

俗话说考大学七分靠成绩,三分靠志愿。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关系到考生最终的录取结果,一旦高分低就,白白浪费辛苦考出的分数,而低分高报则容易滑档,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说起来,填报志愿真是“成败在此一举”,其难度和重要性不亚于高考的“一考定终身”。

正因为如此,这几天随着各省高考成绩公布,考生与家长们纷纷开始为填报志愿紧张起来,查询成绩、研究各大高校招生分数线,匆匆地忙个不停。其实,如果将高考志愿填报看作一个决策的过程,考生是这场决策的最终决定人,家长、老师与亲戚朋友会千方百计帮助我们通过收集多方信息,最终得到让各方都满意的决策结果。

以前,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考生更多是靠传统手翻指南、肉眼对比、再综合亲戚朋友的人生经验做出决策。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如今的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决策过程中多了一种选择:智能填志愿类 APP。

这些 APP 往往声称是专为高考志愿填报打造的高科技产品,还说软件运用了“大数据+ AI ”的技术,可以为考生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那么,所谓的大数据和 AI 真的靠谱吗?

想弄明白这些,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两个概念,大数据和 AI 到底是什么。这些年来,大数据火遍商业活动的各个角落,似乎随便一个创业的都在说自己在搞大数据。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大而全的数据。百科上说,大数据是指通过常规软件工具对内容进行抓取整理,再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在这过程中,通常会运用行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等。

但是,对于我们考生来说,这些技术大多用不上。各大院校的招生信息都是公开可查,数千所院校的招生信息也谈不上海量。如今市面上的所谓智能填报 APP ,并不全是真正的大数据。它们只是根据最近 5 年的招生信息,然后得出一个简单粗暴的结果。而这些,考生及其决策团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搜集信息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不少 APP 声称其掌握内部大数据,可以帮助考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出考生能上哪所大学。对此,各地教育考试院早就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考试院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进行公开,报考志愿前均向考生印发了志愿参考资料供研究填报。如此看来,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他们掌握的信息比我们自己在网上搜也多不了多少。

当然,如果有的考生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自己搜集,用这些 APP 去查询分析确实方便不少。不过还有个问题,这些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出的信息并不免费,基本上都需要付上几十上百不等的费用。此外,在这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雷坑—— AI 选专业。

他们让考生填写一些标识,调查下年龄、住址、兴趣、爱好等等,就开始给用所谓的 AI 为考生提供专业选择。可实际上,AI 的门槛非常高,往往只有一线互联网巨头或少数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初创公司拥有一定的 AI 技术,且这些技术仅仅局限于影像识别、语言分析、棋类游戏等方面。AI 帮助选专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还闻所未闻,至少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外领先企业都没做出这方面的尝试。

总之,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最好不要偷懒,试图通过这些填报志愿 APP 走捷径。否则不仅白白浪费了钱财,还把自己的重要的隐私信息拿去给填报志愿 APP 做所谓的 AI 分析。每年暑假期间,各式各样的奸商、骗子都会围绕广大考生下各种套路。在正式踏入大学校门之前,准大学生们还须睁大眼睛,警惕随时可能出现的雷区......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