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如今步入发展快车道的阿里云,能否挽救阿里的颓势?

最近五天,阿里的股价已暴跌14.7%(截至11月23日收盘),市值蒸发3981.2亿元,接近于两个万科。

股价暴跌与阿里交出“史上最差财报”不无关系。

根据阿里公布的Q2财报显示,阿里2021年三季度总营收为2006.9亿元,同比增长29%,低于市场预估的2061.7亿元。

然而,若不考虑合并高鑫零售(大润发)的影响,其总营收为1804.38亿元,同比仅增16%,创下阿里自2014年赴美上市并公开财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

(数据源自Wind)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增长疲态可能成为常态。阿里公开表示,营收放缓来自GMV增速放缓,而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接下来的几个季度。

如何挽救疲软业绩?从营收结构上来看,阿里全球化业务和云计算增长显著。其中,阿里云实现单季营收首超200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3.96亿元,是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盈利。

自投入建设以来,阿里云就被寄予厚望,如今步入发展快车道的阿里云,能否挽救阿里的颓势?

从亚马逊的经验看,云计算堪当大任,2020年亚马逊的云服务贡献了其整体利润的60%,成为亚马逊最赚钱的板块。

但在此之前,阿里云似乎还有一道坎要过。

前段时间,网传一份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国企上云工作完善国资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红头文件,搅动了整个云计算市场。

这份显示来自天津市国资委的文件要求,当地国资企业应逐步停止使用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移动云、天翼云、沃云在内的公有云平台,最迟应于2022年9月30日迁至“国资云”平台。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资云会否取代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这些第三方公有云平台,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

所谓“国资云”,简单来说,就是地方国资委牵头成立的云企业,重点推进国资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目前,天津、浙江、四川、重庆等地均已展开“国资云”建设。

在中国软件网合伙人、云计算领域专家许卫国看来,此举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对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视。因此,国资云的推广和陆续落地必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不过相比外界的震动,云厂商内部人士则表现得十分淡定。据媒体报道,一位华为云人士曾表示,“这件事对公有云业务影响不大。”

天风证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师孔蓉认为:“若国资云要真正落地,一定需要有能够媲美第三方云服务商的能力,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借助成熟的第三方云服务体系快速构建。”

不可否认,“国资云”概念的出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下,上层基于对国家数据安全的考虑,强化数据监管力度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将数据国有化,并不意味着将公有云一棒子打死。

这就像国家推行数字化人民币一样。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针对数字人民币会否替代第三方支付作出如下解释:

微信支付、支付宝和数字人民币不存在竞争关系,两者并非处于同一维度。前者是钱包,后者是钱包里的内容。

所以,无论是国资云,还是政务云抑或其他“国有云”,与第三方公有云平台更多是一种竞合关系。

从业务上来说,国资云的出现在做大市场蛋糕的同时,也会让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另一方面,国资云的技术储备有限,建设和运营仍需要第三方厂商的技术支撑。

由于国资云对安全性要求更高,这就使得像阿里云这样的第三方厂商,需要提供更有技术含量、更具价值的云服务。

“国有云”之外,第三方云厂商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据IDC中国数据显示,2021年H1阿里云(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37.9%,较去年同期减少3.5%。

(数据源自IDC)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华为云、天翼云、亚马逊(AWS)的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虽然阿里云仍占据了绝对性优势,但强敌环伺之下,阿里云不能大意。

如何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夯实市场主导地位?500亿元战略收购紫光,或是阿里布局云服务的一招大棋。

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和浙江国资组成财团,有望以超过500亿元的对价,整体接手紫光的运营,交易最快可能在12月达成。

目前,紫光集团在芯片领域拥有展讯通信、锐迪科微电子、长江存储、紫光展锐、紫光国微、武汉新芯、新华三半导体多家子公司。

同时,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股份还承建了17个国家部委级政务云、24个省级政务云、300余个地市区县政务云和200+个高校云。

若上述交易顺利达成,那么紫光在芯片领域和政务云业务上的优势,将大大助力阿里云未来的发展。

此外,在加快推动芯片自主研发的大背景下,阿里参与盘活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设计企业紫光集团,不仅有望在风口浪尖下成为其加分项,同时也将进一步倒逼其走上硬核科技之路。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阿里发布Q2财报后的第三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43起案件发起立案调查。

其中,与阿里系相关联的就有12宗,外界较为熟知的,诸如阿里收购高德地图、阿里收购魅族、苏宁与阿里合营、淘宝收购饿了么、淘宝收购大润发股权案等案件,均位列其中。

诚然,这并非只针对阿里一家,腾讯、美团、百度、京东等也赫然在列,但国家再次重拳出击的背后,目的很明显,即控制资本化的无序扩张,防止企业不断内卷,引导大型企业走出去,做成世界级企业,同时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为何这么说?看看下面这个数据对比就会有比较直观的体会。

2016年阿里、腾讯的市值与微软、苹果、亚马逊的差距并不太大,但如今微软、苹果、亚马逊均已成长为万亿市值企业,阿里、腾讯则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是因为美国企业的估值比较高?并不是。对比微软、阿里财报(2021年7月-9月)来看,前者营收约为阿里的1.4倍,净利润约为阿里的23.9倍。再对比亚马逊(2021年7月-9月)财报,营收约为阿里的3.5倍,净利润约为阿里的3.7倍。

差距肉眼可见。

但国外巨头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微软也曾有过长时间的低迷期,在鲍尔默时期,微软甚至一度在资本市场表现低迷疲软。

当时微软遭遇反垄断调查差点被分拆,重盈利而非创新,让公司陷入更大的问题,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机遇。微软并非没有意识到转型的需要,但早已习惯躺在windows上赚快钱的微软,一时间很难调转船头。

然而,随着PC时代结束,倒逼微软不得不破釜沉舟革新公司,从消费者业务转向押注面向企业的云业务,而后微软才开始逐渐恢复元气。

如今,微软再次成为全球最贵的公司之一,美国国内其他科技企业Faceboook、谷歌、苹果等也陆续崛起。

企业发展经历阵痛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转危为机。从微软的经验来看,重要的还是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曾表示,科技行业不尊重传统的习俗,只尊重创新。微软的教训,给我国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对应到阿里上来看,虽然往硬科技转型是一条较为艰苦的路径,但要做起来会比电商的价值更大。

过去,毫无技术背景的马云,将阿里打造成了一家技术公司,如今有钱又有技术班底的阿里,布局硬科技赛道有很大可能性能做起来。

如果阿里坚定走硬科技这条道路,或许成为下一个微软也不是不可能,而阿里当下面临的困境也将迎刃而解。

無房 · 矩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