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Salesforce原厂国际版进入停服倒计时,迁移还是替代迫在眉睫

2025-04-28 15:12
智能进化论
关注

摄图网_601569325_波涛汹涌的海浪(企业商用).jpg

企业级服务的确定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稀缺。

作者 | 小葳

图片来源 | 摄图

2025年,中国CRM格局进一步加速演变。

今年起,Salesforce将逐渐停止对中国区企业的国际版服务支持。这种变化并不突然,而是Salesforce在中国市场既定战略的其中一步。

自2023年12月,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正式上线后,Salesforce 就一直将其在中国大陆及其港澳台地区的业务加速、全面迁移到阿里云。国际版客户是Salesforce在华业务的基本盘。国际版即将停服,中国区存量客户被迫面临业务连续性挑战,被推到了最后决策的关键窗口。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存量客户的选择并没有那么简单。相比工具类SaaS,CRM与企业核心业务、核心数据深度绑定,产品的功能、AI能力、成本、服务、生态等都是CIO们需要考量的因素。

由于监管和技术架构等原因,Salesforce国际版和阿里云版在功能方面一直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在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AI时代,这种差距可能越拉越大。AI技术代际差异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变量。

Salesforce国际版退场,一个时代的落幕

目前Salesforce仍然是全球CRM领域的领头羊,根据IDC数据,2023年其市场份额达到21.7%。但是在中国市场,Salesforce一直没有打开局面。

早在2004年,Salesforce就进入中国市场,但业务拓展一直缓慢。以2023年为例,Salesforce中国区营收约为3亿美元,与2023财年314亿美元的总营收相比,中国市场在全球营收占比约为1%。

这足以说明,过去多年来Salesforce其实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不够。这种情况下,其在华战略早晚会调整。最终我们也看到了几年前Salesforce中国区宣布解散。国际版停服只是这一阶段的最终谢幕。

2019年,Salesforce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并在4年后上线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标志着其中国市场战略进入新阶段。

此后,Salesforce负责产品设计、路线图和后台支持,阿里云负责所有面向客户的销售、运维和生态系统。目前,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已上线销售云、服务云、平台云和行业云等模块,并与国际版同步保持一年3次更新频率。

尽管,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初衷是与国际版尽可能保持一致。但是,由于技术和监管原因,客观上两者还是存在不少差异。很多功能模块,要么在中国区可用但有差异,要么暂时无法提供服务。

除了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目前阿里云在云市场中仍然提供Salesforce国际版售卖。但阿里云也在官网明确表示“在Salesforce完全落地到国内的阿里云数据中心之前,您还(可以)通过阿里云购买Salesforce国际版,为以后迁移到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做好准备。”这说明国际版转售只是过渡,最终还是要迁移到阿里云。

Salesforce在中国的战略变迁,折射出即使是国际SaaS巨头,如果没有专门的投入和本地化运营,仅通过"国际版通吃全球"并不能打开中国市场,仍然需要适配中国企业对数据合规、服务响应、AI技术等核心诉求的升级。

随着Salesforce中国区国际版进入停服倒计时,目前仍在观望的存量客户来到了抉择的最后时间窗口。

乌卡时代的抉择,迁移还是替代

“我们正在面临历史性的全球秩序崩解。”这是不久前,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评论文章中表达的观点。

随着2025年一系列地缘紧张局势的发生,去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乌卡时代(VUCA,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的特征被进一步放大。

大环境的巨变也对企业的CRM选型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平衡技术先进性、长期服务可用性和本土化适应性。

对于Salesforce国际版老客户,一种选择是迁移。

过去在中国地区使用国际版Salesforce的服务,响应慢、服务反馈周期长一直被诟病。从国际版迁移到阿里云,企业无疑将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同时也解决了数据合规等问题。但也要看到迁移存在的弊端:

首先,AgentForce为代表的AI核心能力缺失。2024年推出的AgentForce是Salesforce在AI时代的一张王牌。Salesforce CEO Marc Benioff多次强调,人工智能和Agent技术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高生产力,开启“无限劳动力”时代。由于监管限制,AgentForce没有明确在中国的部署计划,这将造成企业错失AI时代技术红利,甚至造成应用代差。

除了AI,透过阿里云官网Salesforce 2024冬季版功能差异列表可以看到,Data Cloud、CPQ等众多模块仍然是暂时不提供的状态,也没有明确引入时间表。

其次,无法深度连接微信等本土生态。虽然阿里云也推出互联网关CXG,支持微信、企业微信的数据归档存储,并集成羚羊、高德地图等阿里系生态补齐Salesforce在本地生态的短板。但其生态融合仍限于浅层交互,没有给客户更多开放性与可选择性。中国市场独特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生态下,企业显然需要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生态连接与业务创新。

第三,未来的不确定性。2025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和市场变化,为双方未来合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一旦合作有变化,客户可能面临二次迁移的风险。

此外,Salesforce中国区老客户还面临高昂的迁移成本和技术复杂性。很多企业在原有国际版上集成了大量二次开发和异构系统,这些都让迁移周期长达数月。

另一种选择是替代。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产CRM在产品、服务、生态方面不断积累优势,已经成为CRM选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确保核心功能足够优秀的基础上,国产CRM还在移动端Social能力、生态整合、本土化服务等方面打出了差异化优势。国内CRM领域,早已打破了国际厂商为主的市场格局。

以腾讯旗下CRM销售易为例,多年入选Gartner SFA(销售自动化)魔力象限,标志着其产品技术能力达到与国际厂商同台竞技的实力。通过与腾讯生态的融合,销售易实现了与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协作工具的深度连接,被认为是CRM服务商与平台型科技企业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根据公开报道,施耐德、海能达、华大基因等全球性企业已经借助销售易完成了对Salesforce系统的替换。

此外,DeepSeek、混元、豆包等国产大模型的崛起,也让国产CRM与国际友商站在同一起跑线,能够将 AI 大模型、Agent与CRM核心场景深度融合,探索出更贴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AI创新。

不过,相较于Salesforce覆盖全球的业务版图,中国CRM厂商在海外的市场拓展和品牌认知度仍需长期培育。

结语

乌卡时代,确定性对于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稀缺。

Salesforce国际版的退场,既是国际SaaS巨头在中国市场“本土化失灵”的缩影,也为国产CRM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国际巨头的战略迁移与本土玩家的强势崛起交织,正在重塑中国企业服务生态的底层逻辑。

国产 CRM 正以「确定性能力构建者」的角色脱颖而出,为企业提供穿越周期的数字化价值,让业务连续性不再依赖单一厂商,而是建立在本土生态的坚实基座之上。

END本文为「智能进化论」原创作品,欢迎关注。

       原文标题 : Salesforce原厂国际版进入停服倒计时,迁移还是替代迫在眉睫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