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有云市场商战
公有云是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使用,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以前我们搭建信息系统,要么租用运营商的机房,自己往里放自己的设备,自己维护,要么直接租用运营商的设备或者第三方的设备来使用,这种方式往往要我们在IT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有了公有云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聚焦自己的业务,将底层IT设施和运维都交给第三方来做,少花钱多办事,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公有云,而且公有云还可以提供很多可以二次开发的平台,在公有云上就可以完成应用的开发和部署,极大节省了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费用支出,这催生了公有云市场蓬勃发展。以往那种只租机房或设备的IT服务形式就把钱赚到手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应用需求了。
根据相关统计,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达到1170亿美元,国内公有云也达到了577亿元人民币,虽然国内公有云市场规模还比较小,但增长是翻倍的增长。显然,很多巨头企业都盯上了这块蛋糕,虽然现在市场体量还不大,但未来前景不可限量,看看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哪样能离开网络,离开数据中心,而这些都是公有云必备的要素。
公有云竞争的关键就是规模、成本、技术、产品、服务和行业理解,这其中,规模是第一位的,有了规模才能拥有一切。阿里云为什么能一降再降,就是因为规模红利和技术红利,除了资金和规模,技术和生态建设壁垒都比较高,这就要求能玩公有云的必然是掌握了相关领域资源优势的企业。于是乎,只有一些在IT领域技术积累比较强的企业才率先进入到了公有云竞争中。
其实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的企业,公有云业务这块都是亏损的,通过其它部分业务收入来弥补公有云业务,而且要持续的高资本投入,这对于中小云计算厂商而言,很难坚持下去。公有云当前的市场现状,就像是几年前的滴滴、快滴、UBer等这些打车软件大战,依靠雄厚的资金,不计成本的投入扩张,吸引更多的用户进来使用,渐渐地与用户的粘合度很深时,再随着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之后就开始进入到美好的获利期了,所以现在仍处于烧钱收买用户的阶段,这个过程很痛苦,既要培养用户,扩大市场规模,又要相互竞争,这种竞争是极为残酷的。
目前,公有云里的大玩家主要有这几类:
一是传统网络运营商,一直依仗出租机房和设备、网络获利。
公有云出现后,这些运营商运营模式必须改变,靠出租机房和设备已经难以赚到很高利润,甚至是亏损的。很多做公有云的都是租用运营商机房和设备,然后跑上自己的云软件,向外出租云资源,赚上一笔,拥有最为丰富的网络基础的运营商却靠出租机房赚着微薄的利润收入,自然不爽,于是运营商有发展公有云的需求;
二是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天生拥有创业基因,并且拥有最全面的云计算技术,要知道云计算就是谷歌提出来的。
互联网企业最适合开拓云业务,所以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已经涉足公有云业务,像阿里云、腾讯云等,而且扩张速度都很快,到处扩建数据中心,公有云业务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在逐渐提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业务;
三是传统IT设备厂商,华为、浪潮、紫光等等,它们无一例外在某些IT设备领域是非常优秀的,这些设备恰好也是公有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运营商,还是互联网的公有云搭建,其实都会用到这些厂商的设备,它们做公有云的优势就是基础设施架构要做得比其他人要好。
华为的网络、存储、服务器都具有竞争力。浪潮的服务器很牛,浪潮还和思科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浪潮在自己的公有云中引入思科网络设备。紫光的网络、服务器,尤其在政务云领域具备深厚资源,所以它们进入公有云领域竞争也是必然。四是创业公司、IDC厂商、国外厂商。看看这些企业的背景就知道,公有云不是普通企业能够玩得起的,据高盛此前一份报告预测,到2019年,中小云计算厂商的市场份额将从如今的25%萎缩至2%,对于小型的、单一的云服务企业而言,必须在某些更细分专业的市场里发展,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强强联合,这些企业自己都有公有云业务,存在竞争关系,可又在公有云领域合作,比如中国电信与华为的合作,中国联通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公有云的未来发展真的像云定义那样,一种类似于水电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使用,我们和一些中小企业都可以在公有云上很方便地注册和获取想要的服务资源。但正如水电资源一样,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提供的水电质量差别并不大,都可以满足使用,各家公有云厂商都是提供IT资源,服务同质化严重,这就使得竞争非常激烈。所以之前才出现了“0元中标”,“1元中标”的怪现象,就是通过几乎白送的方式来换取市场,当市场竞争激烈时,价格战一直是永恒的主题,极其好用,这在公有云市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价格战损失的是整个行业的利益,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做法,破坏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希望这种价格战尽少出现。
虽然公有云的市场还未关闭,但现在还没有加入的,很难再加入进来了,而且不难想象,还会有企业因竞争不过而退出竞争的,最终国内的公有云市场厂商应该不会超过十家,现在还属于跑马圈地阶段,一旦市场竞争格局形成,将难以再有大的变化。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深圳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科杯·OFweek2024中国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