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2019,能否在奔跑中蜕变?
近两年,华为云的成长十分令人瞩目。前不久,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对华为云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中国全栈公有云平台领导者”。
华为云,正在崛起!!!
进击的华为云
玺哥认为,这两年华为云业务的发展势头,完全可以用“进击”二字来形容。在华为2018年度超过1千亿美元的总营收“成绩单”背后,华为云被认为主要的技术驱动力之一。
2017年3月,华为云BU宣告成立,很快就开启了华为运营整体“上云”的历程。与各大企业业务群相比,华为云BU显得很低调,甚至在华为历年备受瞩目的财务报表中,都看不到华为云相关的营收数据。但包括多位轮值董事长在内的华为高层都强调:华为云是公司整个To B业务的入口,是各大业务群业务增长的“数字化底座”。
华为云业务发展迅猛,得益于其率先提出的“普惠云”理念。在产业互联网发展中,华为敏锐地察觉到,广大企业客户虽然迫切需要实现数字化升级,但自身有限的IT技术力量以及资源不足等问题,却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为此,华为云BU提出,要以“云的普惠化”入手,帮助企业向云端迁移,从而实现成本优化和运算能力的提升。
以5G时代最重要的AI应用为例,华为云BU将华为自身由AI芯片、智能管理芯片、Arm架构计算芯片等硬件技术,以虚拟机、容器等形态提供给用户;同时,还将一整套AI的基础模型算法和面向领域的建模和算法提供给用户,让他们能够通过ModelArts、以及华为云HiLens应用平台,将开发生成的SKILL直接部署到自己的端侧设备上去。普惠云的发展路径,让广大企业用户以实惠的成本得到了包括AI在内的强大云端算力支撑,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提供驱动力。
为了解决AI产业普遍存在的云与Ai应用割裂的问题,华为云Bu进一步提出了AI“黑土地”理念,向行业承诺“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的“三不原则”,将自身全栈全场景的智能基础设施全部向客户开放,不追求对技术和行业的垄断,甘做产业技术的“黑土地”,让AI应用能够茂盛地生长起来。
在“普惠云”和“黑土地”理念的指引下,华为云从得以迅猛发展。
时至今日,华为云已经拥有超过6000家合作伙伴、2800多个上架应用。有100多万企业和发者用户选择了华为云。到2018年底,华为云和伙伴在包括中国、亚太、欧洲、腊梅等23个地理区域运营了40个可用区。
进击中的华为云,拥有无穷的想象力。
华为云,进击中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华为云在过去两年发展迅猛,但由于上云时间较短,华为云在发展中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2018年12月18日,一位网名叫“玛尼呸”的华为云业务成员,在华为心声社区对华为云内部管理、技术路径、市场策略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公开“吐槽”。后来,这封公开“吐槽信”得到了任正非的亲自署名转发。
从在“玛尼呸”的“吐槽信”来看,华为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内部和外部。
1、内部:公有云、私有云的技术路线仍然不清晰
从内部来看,华为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技术路线的不清晰。
华为内部在云计算技术上,存在两个并立的技术“势力”。在对外宣传上,华为云以“公有云”和为行业定制的“大私有云”为主。这方面内容也是华为云BU的核心业务。与此同时,华为BU之下还有一个IT私有云团队。
令人困惑而且忧虑的是,华为至今尚没有明确,究竟是将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作为技术主路径,所以公有云与IT私有云团队不但在资源上存在竞争、甚至在面对客户时,都会出现究竟谁能代表华为云技术路径的争论。
尤其严重的是,由于华为在纯公有云方面的业务还没有真正起步,华为云BU最大的一块业务,仍然集中于为行业定制的“大私有云”上。而这个“大私有云”,又与IT私有云存在技术上的高度重叠。一方面,这种重叠造成内部两个团队对资源的争夺;另一方面,由于华为私有云的技术栈过于复杂,令业务部署和技术维护极为繁琐、并且缺乏统一性。
在当今云计算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向公有云路径倾斜的状况下,华为云依然在把大量资源和人力耗费在私有云技术栈上,这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极为不利。
2、外部:竞争对手发展迅猛、客户要求越来越高
如前所述,当前世界云计算市场正在形成公有云“一统天下”的发展势头。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四大巨头都在充分利用公有云技术抢占市场份额,并借此成为云服务领域的领先品牌。
以阿里云为例,其在2018年公有云市场上已经占据43%的份额,稳居国内第一。借助这个优势,阿里云还联合阿里云、支付宝、淘宝、钉钉、高德推出了“阿里巴巴小程序繁星计划”,并提出“被集成”的发展理念。未来,阿里云将凭借强大的技术赋能,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通各行各业的云服务市场。阿里云不但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而且在亚太地区同样高居市场份额的榜首,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微软、亚马逊等巨头排在第三的位置上。紧跟其后的腾讯云,同样也确立了以公有云为方向的技术路径,以多种行业解决方案吸引了大批中小企业用户,其市场份额已经紧追阿里云占据了世界公有云市场排名的第四位。
反观华为云,内部还在为发展公有云、私有云的技术路线进行争论。
客户端,要求越来越高。云计算经过多年的发展,用户在和阿里、华三、腾讯、华为的交流中,已经被反复教育了。他们对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客户对个人云业务认识的提升,对自身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华为究竟是要卖“盒子”还是卖“云”,这个必须要明确了。如果不明确,华为云的增长就有可能是“伪增长”,未来要做增量就更难了。
在任正非转发“玛尼呸”“吐槽信”后,官方认证账号@IT云计算产品线对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回复。@IT云计算产品线在回复中说:针对上述问题,前期IRB已组织CloudBU和IT产品线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了明确策略,待公司正式批准发文:1、面向私有云市场,主推统一的华为云Stack方案,优先销售在线托管的华为云Stack(原FCS),然后是本地运维的华为云Stack(原FusionCloud)。2、线上线下品牌统一,市场宣传品牌统一到华为云,统一策划,同步传递,市场界面一个声音。3、市场拓展形成合力,明确混合云策略,通过销售策略和专项激励,让两个销售团队力出一孔,线下构筑好篱笆,引流线上。4、明确方案边界划分,解决方案形成合力,方便一线快速选择合适的方案,切实解决客户问题。
从@IT云计算产品线的回复来看,华为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已经引起了华为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华为云2019,能否在奔跑中蜕变?
2019,年将是云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华为云想要在未来的云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尽快解决掉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华为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在奔跑中完成蜕变,是华为云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当然,要真正实现蜕变,华为云必须要解决自己当前存在的问题。
1、捋清内部管理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就必须滤清内部管理。
在任正非亲自转发的那封“吐槽信”以及多为员工的跟帖中,大家都表达了一个强烈愿望:公司应该通过理清分工和资源划分,解决云BU内部公有云、私有云两条业务线互相争夺的资源的问题。
目前的云BU,不但公有云和私有云部门都在忙于建立自己的“闭环”,而且还存在代表公有云的“华为云”,与代表私有云的“Fusion Cloud”这样两个容易混淆的品牌形象。内部人士透露,为了争取一个大客户,公有云和私有云两套人马甚至会前后脚轮番上阵,分别向客户推销“华为云”和“Fusion Cloud”两种解决方案。这样的状况,当然会给客户带来极为不良的印象,更会对华为云Bu的市场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当前,华为云目前与排名前几位的公有云大品牌相比,差距并不是在投入和员工能力上,而是业务管理水平上。所以说,尽快厘清技术路径、并捋清内部管理,应该是华为云BU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2、找到“突破点”
理顺内部关系,只是华为云蜕变之路的第一步,真正要实现市场地位的跃升,华为云还必须在2019年找到业务上的“突破点”。
所谓突破点,不是当前华为云主推的“普惠云”、“黑土地”,这些都太概念化,没有深入到业务层面,缺少实例支撑。真正的突破点,是那种在市场上能帮助客户树立品牌地位、在业务上能把云计算领域里的各种技术贯穿起来,帮助客户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好产品”。例如,小米的IoT业务,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突破点业务门类。小米凭借IoT,不但实现了做大做强,而且还将自身业务从硬件厂商往服务提供商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华为需要的,就是类似这样的突破性业务方向。
再如“玛尼呸”所言,华为目前的智能手机终端销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为什么不借助手机保有率的优势,推出与云服务密切相关的“云盘”业务?我们都知道,华为手机附送的网盘备份空间只有5G,用户想再增加就必须付费了。如果能够以云盘为抓推出服务,必将帮助华为云获得海量数据存储优势,并借此孵化出大数据、AI应用等非常受用户欢迎的新型云业务。有了海量数据, AI什么的都不是事儿!
当前,虽然华为云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挑战,但玺哥相信在华为决策层的关注下,华为云存在的那些问题有望被彻底解决掉。
期待华为云2019年在高速发展中强大自己,在奔跑中完成蜕变。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深圳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科杯·OFweek2024中国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