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Oracle的“准遗产”,华为云的云数据库靠谱吗?
2、AI给出了错位竞争的机会
AI浪潮下,无人不AI、无处不AI、无时不AI。
华为云作为后进者,在阿里云等横向竞争对手已经搞出好几个数据库的情况下(事实上,腾讯云先期也有TencentDB等自研产品),后来居上的唯一方式只能是错位竞争。
AI这时候被华为云选上并不意外。
在发布会上,华为云声称GaussDB是业界首个AI-Native数据库,数据库内核原生包含AI,一出生就更智能,例如可以实现诸如自运维、自管理、自调优、故障自诊断和自愈等数据库管理职能,且在交易、分析和混合负载场景下,基于最优理论的自调优算法“调优性能比业界提升60%以上”。
这是一堆眼花缭乱的技术优势描述,翻译过来,我们只需要知道华为在说它的“云数据库”能自己搞定一些麻烦,企业的维护以及系统的运行更加轻松而有效率就可以了。
借AI的势头,华为云事实上是在让“云数据库”本身相对传统数据库具备的“轻松运营”优势更进一步,以此吸引更多企业与开发者,实现与以量取胜的阿里云等玩家的错位竞争。
3、数据分离的大趋势让“云数据库”衍生更多额外需求
数据库与存储是一对天生的伴侣,在三兄弟之一的服务器硬件被云化后,这哥俩就抱得更紧了。
做“云数据库”,可以采用原有云计算的存储系统,如果数据库设计方式比较“奇特”(如华为把AI掺和进来),往往还需要配套进行存储系统设计。
所以,我们看到华为云一起搞了个FusionStorage 8.0,虽说在底层协议互通的基础上,“1套存储可实现4类存储能力”这类创新对用户运营十分友好,但毫无疑问,该存储系统与GaussDB的“登对”十分关键。
但是,为什么华为云大张旗鼓把存储这个相对重要程度不太高的产品也拿出来说?这一切可能要回到数据库发展的历程上去说。
事实上,信息时代的数据库所“存储”的数据量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大高于PC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使得原本数据库不堪重负。
由此,一个浪潮在行业兴起:“存储”与“使用”分离,数据库在存储阶段做的事和调用、运营阶段做的事要尽可能隔离开,存只管存、用只管用。分隔后,由于存储阶段的任务更加纯粹,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还承担许多前置的职责,再大量的数据也能够有效地被安放。
一方面,数据库存储方式需要改进以适用庞大而多样的数据需求,所以FusionStorage 8.0的创新价值凸显,另一方面,数据库“用”的阶段运营失去前置支撑,需要更高效的系统,否则从海一般的书架上取书将变得十分麻烦,还容易搞乱书架,这时候,AI的价值也同步体现出来。
可以说,华为云一个AI数据库系统、一个存储系统,都踩到了数据分离的行业趋势上。
云计算跨界企业服务,后进者还有几个硬骨头要啃
华为云找到机遇窗口,并讨巧地上马AI、ARM架构等技术创新,但正如前文所言,“云数据库”并非“数据库上云”,它沾染的企业服务属性,使得这个业务的开展比卖云计算产品或解决方案更为棘手。
对华为云而言,不论从客户还是同业竞争的角度,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要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弯道超车,还得啃下这些硬骨头:
1、同业竞争,PK“冷启动”速率
“云数据库”让企业客户在上云之外,还让云计算平台某种程度更深入到客户的运营管理、商业逻辑之中,这种合作在市场开拓上更“重”,凭借原有云计算客户转化的“冷启动”过程,在营销上还有很多故事可讲。
众所周知,阿里云与钉钉的搭售(同一客户有时候相互推销)已经是云计算行业公开的秘密。凭借钉钉的用户基础(注意:钉钉本身就是企业级服务产品),阿里云搭售数据库似乎也顺理成章。
对华为云而言,其劣势在没有这样的搭售便车,但优势在华为的ToB业务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企业级服务色彩,华为与阿里、腾讯不同,它在做云之前就已经深谙企业级服务如何拓展的方式方法,转嫁到“云数据库”业务拓展上有不少腾挪空间。
不过,不管是搭售还是基因移植,具体还得看真正落地情况。
2、存量客户拓展面临“高速公路换引擎”
996背后是数字化时代企业争分夺秒发展的一个印证。
“云数据库”博取增量用户的过程,在实现上并不复杂,直接上马即可。但大量Oracle、MySQL时代的存量用户(很明显,这部分市场十分重要,客户经过教育已经十分成熟),要转移到云数据库上将变得十分麻烦。
在企业高速发展、每天处理大量数据时,改变数据库系统并换到云端,如同在高速公路上更换汽车的引擎,车还不能停更不能翻。
要知道,在很多大型企业那里,对数据库的要求是4个9、5个9(约等于1年只能有5分钟无法使用,否则判定系统不合格),如此大费周章更换数据库,个中的麻烦可想而知。
好消息是,增量用户不存在这个问题,且在万物数据化的时代,这批全新用户的增长是很可观的,华为云等玩家至少能在这里先博得大批客户。
3、“云数据库”本身的可用性提升
请注意,当我们谈论“云数据库”相对传统数据库的优势时,都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事实上,作为“产品”,不管它在云端、生于云端或存在于本地端,产品本身是否好用仍然十分关键。
这就需要拆解整体而进入产品内部。
不可否认的是,Oracle耕耘几十年,其数据库的成熟度及其配套服务的完善已经到了一种高度,纯粹去比较产品,尽管华为云搞出了AI加持的一系列创新,但究竟其实际上手的可用性有多少,在实操层面用户除了“云数据库”的形式还能感受到多少比Oracle或者MySQL更优化的地方,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阿里云赛马出了三大产品,华为云5年研发、腾讯云少有人知的TencentDB……这些成果要赢得市场,在产品本身也必须实现对Oracle、MySQL的相对优势。
4、不被云计算“原生”的问题所连累
几个巨头级云计算平台都出现过宕机的问题,“云数据库”在根本上仍然是云计算的一部分,共享各种设施设备和系统,平台整体的宕机迁延“云数据库”的可能性不可否认。
对那些追求高可用性的企业客户来说,很多宕机是无法容忍的,它本身不是“云数据库”的锅,却将因此受害。
此外,数据库的特殊性决定它的安全级别也远远高于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等云端化,一旦出现安全风险,企业的核心秘密都可能泄露出去。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大型企业对“云数据库”的戒心远比小企业重,如何搞定对平台至关重要的大客户(生意+名声),是“云数据库”的重要课题。
招商银行与华为云积极探索,取得了可见的积极效果,这或许是因为招商银行本就是金融机构里最新事物最感兴趣的企业,在“拉拢”更多大客户的过程中,华为云还必须对安全性、稳定性做出更强力的承诺。
总而言之,“云数据库”是Oracle出现衰败征兆之后可行的“接棒”方案,华为云踩到机遇的窗口,但服务属性的变化、行业先行者的竞争势能、市场/客户的发展现实等都让华为云的“弯道超车”面临不小的挑战。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文 | 李永华
来源 | 智能相对论
智能相对论: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深圳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