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顶不住!微创软件关门了,微软在中国何去何从?

微软外包公司一夜关门,IT外包服务商难以生存?

微创软件关门了。

4月7日,一份关于“微创软件团队”将终止运营的邮件在朋友圈疯传。该邮件内容称:由于地缘政治及国际业务环境的变化,微软将调整其全球战略布局,并将于2025年4月8日起正式停止在中国区的运营。这一决定意味着我们微软项目团队的相关工作也将同步终止。

微创软件成立于2002年4月,这家有23年历史的企业是微软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公司。也是微软在华投资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天眼查显示,有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联和投资和微软各自持有微创22.32%的股份。而公司的董事长就是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几天前,唐骏还出席了微创内部的员工集体活动,微创的公司网站至今还能正常打开,显见这一业务关停事件事发突然。

微创董事长唐骏

由于微创的发布了“停止运营”的消息,引发了微软是否还在中国市场继续业务的猜测。很快微软中国的一位高管向媒体表示,“微软停止中国区运营”消息不实,网传的邮件由微创软件发出,微软中国并不受影响。多名微软中国在北京、苏州公司的员工也表示,没有收到裁员的消息。

微软和微创一字之差,现状却天差地别。

有微创软件无锡员工告诉媒体,早上9点多就收到公司全员邮件。上面说,除了上述邮件提到的“微软项目团队”,其他业务线也都被砍了,无锡分公司直接原地解散。

作为一家资深的IT外包服务公司,微创为何会在一夜之间宣布停止运营?微创倒闭的背后,是否真的如邮件上所说“因为地缘政治和国际业务环境的变化”?

员工排队等赔偿,微创突然“死亡”?

微创软件在业内俗称为微软的外包公司,主要业务是各类软件外包服务、技术服务。定位为企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商。涉及的业务涵盖高科技、互联网、金融、保险、制造、汽车、能源、公共事业等多个行业。

据悉,被裁撤团队主要涉及Office软件售后服务、Windows系统技术支持等传统外包业务。微创的其他客户项目如金融、汽车不受影响,且微软中国核心业务Azure云服务、Office销售等仍正常运转。

在邮件发布以后,多个社交媒体都显示,微创的各个业务线员工都在排队等HR约谈赔偿事宜,有员工在网上坦言,大部分团队已经吃了散伙饭,其余人签完离职赔偿协议的收拾东西走人。

公司解散、大裁员的消息,也得到了微创软件上海总部多名不同业务线员工的证实。微创软件的员工表示,整个中国公司的员工总数在2000人以上,执行的赔偿标准为N+1,当天签字的额外给2000元。

也有微创软件员工表示,裁员信号早在半个月前就有迹可循,半个月前,不少员工手头的部分工作开始被要求移交给微软印度分公司的同事。

普遍的观点认为,微创软件的业务终止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微软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战略收缩,也暴露出传统IT外包服务商在技术变革与行业竞争中的结构性困境。那么微创的业务关停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具体原因呢?

微创软件作为微软在华合资公司,成立以来始终以承接微软外包业务为主,包括Office技术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等。这种“寄生式”合作模式导致其核心收入高度依赖微软。这就造成了一旦微软的全球战略发生调整,微创的生存基础便被动摇,外包团队自然无法逃脱被裁的命运。

微软近年来加速全球业务整合,2024年宣布关闭中国所有实体零售店、AI实验室,并为部分员工提供海外迁移选项。今年初,微软关闭了位于上海张江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内部实验室。截至去年6月,这家AI实验室支持了在上海浦东还拥有近100家企业的258个项目。

此次虽然没有涉及微软在华业务,但是关停微创中国区业务。其实也是微软“收缩非核心市场、聚焦高利润业务”的战略延续。

梦碎大模型,从技术滞后到“大而不专”

2024年5月,微创高调发布了AI大模型平台WISE。微创还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一软件基于企业端市场的深厚积累及海量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自主开发的新的AI大模型应用平台。然而,这一转型来得显然太过缓慢。行业现实是,早在10年前,阿里、华为等本土企业已在云计算、AI等领域布局完整生态,这些头部企业不仅自己有完善的技术团队,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C端产品的数据积累,技术研发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效应。而微创软件这么多年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外包服务商,手里既没有产品,更没机会建立生态链,成立不到一年的大模型平台即使有应用场景,要变现也需要更多时间。

根据微创官网的介绍,除微软外,微创的业务端也覆盖了金融、汽车、能源等行业,前微创技术员工在网上发文表示,微创最近几年合作的一些所谓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案例多为中小型项目,这些项目不仅缺乏对头部企业的深度绑定,所获得的收益也不可能对冲微软总体项目的萎缩。正是微软这种“大而不专”的客户结构削弱了抗风险能力。

还有一个大背景是,国内近年来的IT服务行业结构性调整,全球IT服务市场正从传统外包向云原生、AI 驱动的智能化服务转型。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市场规模预计达37.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0.6%。微创的传统外包模式显然很难抓住这部分红利,同时也更难满足客户数据治理等新需求。

目前国内IT服务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一方面,华为、阿里云等头部企业通过“云+AI+行业解决方案”抢占市场份额。近年来,不少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国企都和头部华为、阿里进行了合作,微创在除了微软以外的大客户端占比很低。另一方面,小型初创公司以低成本的灵活服务吸引客户。微创作为“中间层”企业,其实处境一直比较尴尬,既无规模优势与巨头抗衡,又缺乏差异化竞争力留住客户,如今落得关停的结果多少也是市场的选择。

最后,合规成本也是微创发展遇到的一大难题。2024年12月,国内先后开始实施《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都要求IT服务企业建立严格的合规体系。微创作为一家和微软合资的公司,需同时满足中美两国的数据监管要求,合规成本显著增加。比如,其跨境数据传输需通过安全评估,可能限制业务灵活性。软件许可费用也会随之提高,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微创的最后一根稻草。

微创倒了,微软怎么样了?

4月7日,全球股市迎来巨大震荡,上证指数一度失守3100点。A股市场遭遇千股跌停。受美国加征关税信息影响,微软在美股也接连大跌,今天盘前跌超4%,目前市值2.7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IT投资趋于谨慎。微软设备业务在中国市场营收持续下滑,加速了其业务整合。这种宏观经济环境下,依赖单一客户的外包服务商首当其冲。

近年来,海外科技企业在华业务大幅收缩已经不是新鲜事。去年底,IBM在中国区域大幅裁员1000人并撤离了部分业务,包括美光、惠普、高通、微软、IBM等在内的多家全球科技头部企业,已陆续缩减或撤离在中国的业务。

此次微创的业务关停,虽然仅为微软外包公司的举动,但可以看到邮件中提及的“地缘政治及国际业务环境的变化”,对跨国业务的影响比较大。去年6月,微软总裁史密夫出席美国众议院听证会谈及微软在中国业务的详细情况时曾透露,微软在中国的营收约占其总收入的1.5%,并正减少该公司在中国的工程业务。

当下,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在内的微软产品在中国市场虽然还有一定份额,其中的传统软件授权业务如Office、Windows占其营收不足15%。但在中美贸易冲突之下,微软在华正常运营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各类软件的国产化。

参考资料

1、微软外包公司大裁员,多地工区原地解散,经济观察报

2、唐骏任董事长的微创被曝关停中国区业务,员工补偿N+1,三言科技

3、微软“断供”华大基因办公软件,否认停止在华运营,观察者网

       原文标题 : 顶不住!微创软件关门了,微软在中国何去何从?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