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变得更坚硬了也变得更柔软了
三
华为云“竹变”开始
我一直认为,在国内云计算还处于早期。和美国市场相比,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成熟度还差了一截,目前还只是处于广泛运用的阶段,尚未实现大众普及。
从云计算服务商的参与者来看,市场上四类玩家格局显现:互联网巨头、传统ICT企业、传统企业服务供应商及新兴创业公司。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现在各个企业之间的差距虽然很大,但其实都是刚刚冒尖的竹笋。各家之间的差距仅仅只是10cm和1cm的差距。
但是接下来的几年,竹子之间的差距会迅速缩小。
以刚刚过去的2018年四季度为例,微软Azure和阿里云的增速分别高达76%和84%。亚马逊AWS因为体量较大,同比增长仅为45%。
兴业证券在2018年11月曾经发布了一份名为《ToB:“跑马圈地”谈机会》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到:
预计2018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83亿元,同比增速44%;私有云市场将达到525亿元,同比增速23%。预计到202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903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957亿元。
如果你去看华为的数据就会发现,华为云在中国市场2018年的营收增长是10倍以上。虽然这种高速增长有华为云体量相对较小的因素,不过这种增长率正是我所说的“竹变”效应。
这种高速增长可能会使得国内云计算市场差距逐渐缩小。德意志银行在2017年8月就曾预测,到2020年,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在中国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占有40 %、27%、29%的市场份额。
不过,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谈到市场份额这个问题时提到:
我不看数据,我只看两件事,新增消费用户和用户新增消费,前者是看有没有更多的用户选择我们,后者是看已经消费的用户有没有持续扩大消费,代表他们对我们满意不满意。这两个数据才能真正反映出华为云是不是用户可靠的选择,华为云是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
在郑叶来看来,量变会发生质变,现在虽然讲份额,但是2-3年之后会失去意义。
2017年华为刚刚成立云BU时,郑叶来就一直在内部强调要沉下心来、沉住气,不要去看排名。大公司内部一定会有很多人着急,不过不要有压力,要坚持做好业务。坚持2-3年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对于建设性的意见虚心接受,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看发展空间,看用户和伙伴的选择。“如果华为云是用户的正确选择,那么华为云就会有广阔的前景。”郑叶来如是说。
华为云“软硬兼备”,“竹变”已经开始。
当代哲学家西闪在《国家的计算》中提到过这样一段话:
在现实世界的“赌局”中,帕斯卡的上帝已经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作为信仰的“未来”。它像一个永恒的奖杯,在时间的尽头闪闪发光。而计算则取代了程式化的行为训练,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思维习惯。
对国内数字化转型来说,一批云计算厂商恰恰是提供了这样“新的思维习惯”。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深圳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