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Gartner点将中国超融合群英谱,谁堪当大任?

2019-10-12 08:40
云报
关注

Gartner点将中国超融合群英谱,谁堪当大任?

在群雄逐鹿的中国超融合(HCI)市场上,谁最具技术底蕴?谁又能与国际一线大厂竞争?谁能扛起新一代IT基础架构变革的大旗?Gartner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在Gartner最新发布的报告“Competitive Landscape: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China”中,又对中国HCI市场做出了精辟分析。“快速增长”是关键词之一。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HCI市场都将保持23%的快速增长,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HCI将成为新一代IT基础架构的顶梁柱。Gartner的报告显示,HCI正由弱变强,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主要客户群体从中等规模客户向大型企业拓展,其应用场景也从服务器虚拟化、VDI 、分支机构等少数的、边缘化场景逐步扩展到数据库、云等企业关键业务场景。

HCI高度集成、灵活扩展、简单易用等特性顺应了云计算发展和企业IT变化的需求,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一个非常有力的抓手。在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构建私有云基础架构时,HCI有成为首选的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HCI这面红旗会一直扛下去。

自主研发是根基

在HCI市场迅速铺开,各类厂商不断涌入的情况下,火热的中国HCI市场是否有“虚热”的成分?在海外市场,通常是两三家,最多是四五家HCI的巨头把控市场,而在中国,短短几年中,HCI厂商从几家“野蛮生长”到几十家。

Gartner将中国市场上主流的HCI厂商划分成三大类:以Nutanix、SmartX为代表的通过产品差异化优势赢得市场的纯超融合厂商(Pure-Play HCI Vendors);通过已有市场基础覆盖的传统数据中心供应商,主要包括Dell EMC、华为、华三、深信服、VMware;还有一类是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为客户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的云提供商,其代表是QingCloud、EasyStack。

上述从市场角度进行的划分给了我们一个“另眼”看HCI的机会,中国HCI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目了然。每个HCI厂商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的钻研技术,有的擅长市场和营销,也有的专注于整合,还有的善于包装新概念。无论擅长哪一项,只要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将优势和特色放大,就能在当前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举例来说,SmartX从创立之初就以技术原创立足,从2013年到2017年一直埋头自主研发,技术上的厚积薄发,产品功能和稳定性、可用性的过硬,使得其核心产品SMTX OS超融合软件2017年一经问市便赢得好评。而深信服在市场和渠道上的强势,对其HCI产品的销售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像EasyStack这样的云计算平台厂商,则是抓住了HCI向企业云演进的有利时机。

每个HCI厂商都在寻找并确立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且希望藉此扩大产品销售额,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中国的IT基础架构厂商,身上更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那就是在HCI有可能开创IT基础架构新时代的有利时机下,如何抓住机遇,凭借自主研发、硬核技术脱颖而出,与国外主流HCI厂商比肩。

某些厂商采用OEM或基于开源软件Ceph、GlusterFS等进行裁剪的方式快速推出产品。SmartX也曾经一度在“拿来主义”还是走完全自主研发的两条道路上犹豫,最后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更加艰苦,但也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自主研发的道路,写下一行行完全属于自己的软件代码。

Gartner点将中国超融合群英谱,谁堪当大任?

前不久,SMTX OS刚刚升级到最新的4.0版本,进一步强化了“生产就绪”和“简单敏捷”,在虚拟化、存储、运维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全面优化和提升。SmartX可与计算节点分离部署的分布式块存储产品SMTX ZBS也同时发布,它为生产应用系统提供了可横向可扩展、高性能的块存储资源。因为是自主研发,所以SmartX可以很好地掌握SMTX OS及其相关产品的演进节奏,更快速及时地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变化,灵活定制和修改,不断夯实产品的基础。自主研发的存储、可靠性的良好体验、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服务和更高性价比赢得客户,这就是SmartX的差异化。

与国际一流厂商同场PK

通常情况下,厂商进入一个新市场会选择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比如将新技术率先应用于测试开发或一些无足轻重的边缘应用上,在技术成熟后再慢慢向核心应用渗透;在行业客户的选择上,也会从一些比较容易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比如教育、制造、医疗等率先取得突破,然后再进入金融、电信这样的金字塔尖上的行业。

以上的发展道路选择其实与公司本身的定位、战略目标密切相关。俗话说,眼光决定格局。当你选择了一条比较稳妥、平坦的道路时,可能也就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是有上限的。虽然从2017年才正式启动商业销售,但是SmartX一出手就与众不同,选择从金融这一金字塔尖的行业进行突破。

SmartX为什么会“硬着头皮”选择从金融行业突破?从金融客户的特点来分析,他们比较看重厂商的硬实力,只要是适合的产品,并且通过了严格的POC测试,金融客户通常会大胆地使用。SmartX的目标是做“生产就绪”的HCI,让HCI真正成为企业级用户IT基础架构的首选,并进入企业的关键生产应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金融行业是必须拿下的,而且晚拿不如早拿,经过严苛的金融客户的应用验证,SmartX的HCI解决方案以后会更容易在更多行业快速普及,事半功倍。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SmartX已在金融行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数据为证:2019年上半年,SmartX在金融行业HCI市场排名前三,并且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期货等各个金融细分领域赢得了像交通银行、招商证券、泰康保险等诸多头部客户,拥有超过3000个节点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超融合案例;SmartX的HCI产品在生产业务中的部署达到72%。在金融行业站稳脚跟后,SmartX紧接着又向医疗、房地产等领域延伸开拓,比如与某大型行业客户合作构建行业云,包含超过400个节点的分布式块存储。

Gartner在报告中对SmartX的分析一针见血,SmartX的产品主要覆盖了对IT重度依赖的行业,包括几乎所有的金融细分市场,以及医疗和制造业。用户在稳定性、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良好体验,不仅为用户带来了更强的信心,也为SmartX带来了更多商业机会。举例来说,金融行业50%的销售额来自于SmartX已有客户的扩容。2019年上半年,SmartX的销售收入增长超过150%,其产品复购率超过70%,这足以说明问题。

SmartX在一贯由国外厂商把持的金融市场打开局面也彰显了其“野心”,那就是与国外的主流厂商竞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具备与国外厂商一争高下能力的厂商很难将中国HCI领导者的旗帜扛下去。在Gartner看来,SmartX天生就是与Nutanix、VMware这样国际一线的厂商竞争,具备更及时快速的服务响应和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SmartX主动选择了这样的战场,虽然艰难,但是所有人都懂得,只有越过险峰,才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Gartner点将中国超融合群英谱,谁堪当大任?

你的HCI“木桶”有短板吗?

当前,开源的观念和文化深入人心,云计算开放包容的特性得到了广泛普及,整个产业已经认识到,只有开放才有未来。原来,很多厂商的做法是一人大包大揽,自己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样的HCI厂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集成商”,它也许可以做成一个完整的“木桶”,但是组成这个木桶的各块木板会有长有短,容易导致用户的体验不佳。还有一种方式,也是正在被越来越多厂商和用户接受的方式,那就是秉承开放的原则,以构筑生态的方式,集各家技术和产品之大成,为用户提供一个没有短板的“木桶”。SmartX就是奉行这一原则的厂商,它具备开放完备的生态和产品的开放性。

SmartX的HCI产品不仅内嵌免费的虚拟化平台ELF,还支持VMware和Citrix的虚拟化;不仅可以和OpenStack以及本地的云管软件厂商整合私有云方案,同时还在安全、数据管理等各个层面都与各领域的专业厂商合作,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容器方面,不仅支持Kubernetes CSI,其虚拟化也和Rancher实现了管理集成;在硬件方面,验证并支持几乎所有主流的x86服务器硬件,并且在客户中覆盖了几乎所有HCI的应用场景。

SmartX只做自己最擅长的,即HCI基础架构,更细分来看主要包括分布式存储、虚拟化、数据保护和运维等。为了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其他需要附加和增值的部分,则选择与行业细分市场的领先者合作。

Gartner的报告显示,当前,大中型企业对公有云的采纳率并不高,中国大型企业2018年云迁移率仅为11%,混合云也处于早期。可以看出,私有云仍将是用户近期投入的重点,而HCI恰恰是构建私有云基础的最佳方案,这也是SmartX一直专注在HCI,并通过解决方案构建专业私有云的主要原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HCI到云,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

都说数字化转型是一段至少十年的旅程,以HCI为核心的新一代IT基础架构变革又何止十年?在这场马拉松中,谁能坚守到最后?答案正渐渐清晰。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