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季昕华谈UCloud IPO:创业家就像跳高,社会要更包容

2020-01-21 09:28
亿欧网
关注

UCloud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月20日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当天股票开盘72元,发行价33.23元,截止发稿,UCloud涨幅达到119.53%,市值308.24亿。

在敲锣仪式上,UCloud创始人季昕华表示:登陆科创板,是UCloud重新出发、开始新征程的起点。UCloud将始终聚焦通过创新技术开发和规模产品应用,来满足并超越客户需求,为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创业8年,季昕华发全员信谈上市:壮志凌云,致敬梦想

UCloud优刻得(以下简称UCloud)是国内中立的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成立于2012年,从云游戏起家,后覆盖到在线教育、电商、互联网金融、泛娱乐;再到直播、新零售、制造、医疗;UCloud的服务领域永远处在风口的需求上。

通过研究UCloud的市场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它从刚开始的教育、电商切入,再到后来的企业服务,客户群的普遍特点都是“体量不是很大。”UClou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华琨对此向亿欧表示:相比较阿里、腾讯这些巨头,难以在需求散落的客户群形成垄断,小客户也难以负荷巨头高昂的付费成本。这种情况下,UCloud就可以提供更高的服务性价比。

基于此,UCloud开始自主研发IaaS、PaaS、AI服务平台、大数据流通平台等一系列云计算产品,为目标客户提供以公有云为主,同时提供混合云、私有云、专有云在内的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目前,UCloud在全球部署32个可用区,覆盖25个地域,已为互联网、政府、教育、零售等行业的上万家企业级用户提供服务。

就是这样不断地清晰定位、优化产品,差异化竞争,8年一路升级打怪下来,UCloud从原来的8个人的创始团队,发展到今天1000多个人的上市公司。

季昕华在上交所敲锣前的发言中感慨:大家都知道云计算创业难,这是一个需要重资金、重资产、不断投入的行业,这也是一个外有AWS、微软;内有各大巨头的高度竞争行业;我们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奋斗之路,无畏前行。

我们用自己的不懈奋斗证明:“在中国,坚持做底层的基础技术开发,也是有机会成功的;在中国,即使有巨头环伺,创业企业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上市当天,季昕华还通过全员邮件对员工表示:2012年,我们创立UCloud的初心,就是用云计算让每一个有能力写代码的人,能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获得成功。上市后,我们将继续坚持“客户为先”、继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公司的使命——用云计算帮助梦想者推动人类进步。

同股不同权是大部分科创企业的共同需求

UCloud是中国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公有云企业,又是首家A股市场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被冠以的“首家”之名让UCloud处在了示范效应的中心。

季昕华向亿欧表示,同股不同权制度其实是大部分科创企业的共同需求,为了保证初创团队的股权不被稀释。他解释,马云当年没去香港而去了美国,现在又回到香港,本质的原因就是因为同股不同权。

据了解,阿里巴巴在2013年首次谋求上市时,原本香港是首选地,但因合伙人治理机制与港交所“同股同权”制度不相符而未能成功,因而转向美股。美国同股不同权的AB股双股制,满足了阿里巴巴保障初始团队股权的需求。

其实,研究资料发现,香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流行过这种AB股双股制,但因彼时港股市场缺乏相关管理与监管经验,担心引发风险,1989年被废除。2018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竞争激烈,各地为了激发市场活力,招揽独角兽,该制度在大陆、香港地区皆有所再生现象。小米就被认为将成为香港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

“科创企业在整个上市过程中前期是亏损的,不盈利的。所以它到上市的时候融了很多人的资本,会导致创始团队的股份比例相对少一些,上市之后对整个公司的控制力不够,不能按照公司的长远规划考虑事情。所以大部分公司希望在同股不同权上有所突破。”

2019年3月22日,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公布实施,正式允许企业以同股不同权的制度上市。但不少科创企业感到振奋的同时,也不敢贸然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谈到当时申请的犹豫时,季昕华坦言,当然内部肯定会有各种难点,比如申请会拉长上市的周期;原来的股东大部分有国资背景,也不敢签字;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这中间,我们做了很多次沟通,决定还是要做这个事情。”

作为高层决策者,他们一个个去说服股东,保证股份利益不会减少;同时,同股不同权受其机制的影响,在重要的因素上法律规定不能使用同股不同权的权利;相应地,UCloud还要为这个机制披露更多的信息,在法律和监管层面保证了小股东的利益。

最终,UCloud成为A股首家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开创了中国A股市场 “特别表决权结构”的先河,公司实控人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持有的A类股份每股表决权,为其他股东(含本次公开发行对象)持有的B类股份每股表决权的5倍。公司本次发行 5,850 万股,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在本次发行完成后将合计持有公司 23.12%的股份及 60.06%的表决权。

“UCloud的成功上市让更多企业相信政府对AB股改革的信心,也体现了科创板的包容性。“季昕华更动情地表示,”我在农村长大,没有任何背景,像我们这样一个没有‘爸爸’也能创业成功的企业,说明中国的流通机制是可以让有梦想、有能力的人得到机会。“

不过,富达国际亚太区资本市场及公司治理主管Jenn-hui Tan则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提醒称,各地交易所已经或正在纷纷出台具有相似灵活性的法规,以吸引顶尖公司上市。交易所间愈演愈烈的竞争,有可能降低整体的监管门槛和治理标准,必须要警惕因此而导致初期改变所带来的利好优势只是昙花一现。

另外,季昕华认为,虽然目前云计算市场被各大巨头垄断,但只要想创业,随时都有机会,因为每个新的时间点就有新的机会。不过,季昕华也不得不承认,云计算市场真的是很辛苦。之前杭州一个做SaaS的企业家还跳楼自尽了。

“创业家就像跳高,总有一次会失败,而很多企业家就以失败结束了。科学家像跳远,只要跳出一个最好的成绩,就是终身荣誉。”

“可能这个社会对于企业家来说,包容度还不够。”作为人大代表的季昕华,对科创板企业有着更多社会责任方面的关注。

事实上,除了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在科创板的弹性上市,还有一些对于企业家个人的公共政策也需要完善。

季昕华看到,曾经有很多公司老板做得非常好,但是他没法停下来,停下来对不起这么多兄弟、同事和社会,所以得不断地跳。“像马云全身而退的不多,这个社会需要对企业家进行包容,比如公司失败了,那是有限责任,不能把个人作为老赖来处理,除了必要的法治,有些地方还需要我们包容。”

不打价格战,云计算厂商真正要去学习的是AWS

如今,UCloud已经成功上市,成为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第75家。

从科创板申请受理、成功过会,到最终上市,UCloud总共花了近8个月的时间,期间还经历了1次上市中止,原因主要为财报数据过期,还被公众质疑2019年营业利润下滑。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上市时间的拉长不乏有申请AB股的原因,而营业利润下滑的同时,收入也在上升,背后其实是行业到了高速发展、但增速放缓的阶段,也就是云计算的毛利率在提高。

不打价格战是UCloud的一个原则。

TO B 行业与TO C不同,很多互联网公司喜欢烧钱,而华琨对烧钱后的评价则是“一地鸡毛。”To B需要为客户创造价值,也要为客户负责任,所以一定要稳健地发展。“因为客户把它的数据和核心的东西放在我们这里,肯定希望跟我们长期地发展下去,不希望我们的经营情况出现剧烈的波动。”

华琨不希望看到TO B 行业用烧钱去换一些看起来收入增长,但实际上收入结构下降、产品结构下降、用户黏性下降,“这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对他们来说有价值投入的应该是有用户粘性、有技术含量,还有一定毛利率的。“假设云计算这个行业都去做3%-5%的毛利率,整个行业肯定会大幅度下降。”

事实上,以谷歌、亚马逊、阿里云、微软为首的大小云计算企业都有过价格战的拉锯。价格竞争是常态,UCloud的策略则是错位竞争,比如对腰部客户发挥价格的相对优惠性,但不会达到价格战的程度;头部客户则发挥中立性的优势。

“每个客户群体带来的毛利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组合,这种组合能提高整体的毛利率。2019年下半年,UCloud的毛利率已经逐步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华琨认为,对于TO B领域的云计算厂商来说,最好的榜样可能是AWS。

UCloud团队在分析很多公司后发现,每家背后的商业逻辑都不一样,有的人烧钱,有的人不烧钱。后来他们总结出一个规律,当你的亏损能给你换来用户的快速获取,并且这个用户是有黏性的,就会带来规模效应的边际成本下降。这种逻辑就是可行的。

当然,这在TO B行业会很难,因为它的用户非常理性。唯一在这个行业里面像 TO C的就是CDN,“因为它很简单,用户就是在价格说话,如果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说话。同时,它的风险也很大,由于技术壁垒不高,用户可以随意被切走。”

AWS却做到了。

“它真正体现了边际成本的下降,而且用户黏性非常好。AWS用户数的发展,收入的发展,毛利的合理性,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华琨表示,AWS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模式,并根据摩尔定律,把价格的下降让利给用户。“这对我们的技术运营也有很大考验,需要努力去提高性价比。”

正如季昕华在致辞和员工信中所说,中国需要更多做底层研究的人。UCloud经历了各种互联网的风口,在计划创业时,也有很多朋友、投资商都劝他们做更容易变现的上层应用,现在他们终于通过自己不断地自主创新证明了,在中国做底层基础研发是有发展机会的。

下一个征程即将开启,季昕华希望,UCloud能帮助云计算早日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