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深圳将严格监管大数据杀熟,平台末日要来了?

2021-06-05 10:40
BT财经
关注

《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来了!大数据“杀熟”情节严重者重罚,威力堪比反垄断。

文丨Han

BT财经原创文章头图

你被“杀熟”过吗? 设定同一个目的地,两个账号同时、同地打车,却发现一个便宜、一个贵;同样一杯咖啡,不仅价格不同、配送费居然也不同…… 大数据已经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用户的每一次搜索、浏览、下单行为,都向商家和平台刻画出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消费偏好。因为老客户更容易产生交易,就是这样日渐清晰具体的用户画像,让部分商家和平台动了“杀熟”的歪心思。 从2018年起,利用数据区分消费者、进而实施差别待遇(如差异化定价)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就屡次进入公众视野。

花式“杀熟”蔓延至各领域 据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历史报道,2018年初就有用户曝料自己和朋友在携程上预订酒店,发现经常遇到预订房型一样、价格不一的情况。当即也有电商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方式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涉嫌价格欺诈。 一石激起千层浪,遭遇“杀熟”的经历引得不少消费者的共鸣,彼时携程遭遇到多方的口诛笔伐。 后来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主动回应过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据环球网报道,梁建章表示“大数据杀熟是假象”,造成这种假象的则是OTA行业复杂的价格规则,未来这些规则更透明简化。 2021年4月携程还与京东美团等平台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召开的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上,共同签署了《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承诺不利用数据优势杀熟。
网约车也是被吐槽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2021年,中车网发表文章质问《滴滴再现大数据“杀熟”网约车平台为何明目张胆?》。该文引用了复旦大学教授带领团队“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研结果,800多份样本结果证实“熟人”比“新人”更贵、苹果用户打车比安卓用户更贵。 滴滴柳青曾经回应解释道,用户看到的“预估参考价”是实时根据动态路况预测的,即便起终点一样也会存在差异。最终支付的实际车费价格规则在APP里有明确的公示。

瑞幸咖啡大数据杀熟现象也曾经被央视《消费主张》节目报道。有消费者反映不但产品价格不同,配送费竟然也被区别对待,这让一直高频消费瑞幸咖啡的该名消费者非常气愤,并表示即便瑞幸提出赠送咖啡券,自己也不会再买瑞幸咖啡了。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也没有幸免,同样受到大数据杀熟的质疑,但也有消费者站出来为平台说话。BT财经发现,在知乎等平台上不少自称京东Plus会员(一款京东付费会员产品)的答主表示自己买到的产品价格反而更贵了,是“赤裸裸的大数据歧视”。也有答主认为这只是电商的产品推荐系统,平时高消费的会得到高价格产品的推荐。

整治乱象将有法可依 一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让市场看到了终结大数据杀熟的希望。 深圳政府在线官网宣布,《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于6月2日起公开征求意见。这则条例明确提出,个人数据的处理要符合合法正当、最小必要、公开透明、准确完整和确保安全五项基本原则。 据《深圳特区报》,业内人士指出,现行法律来看,大数据“杀熟”最高只能罚到50万元,显得有些“手软”。新规的震慑力有望大大提升——《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对于大数据杀熟行为给予重罚——情节严重的,可处5000万元以下或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 对比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在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的罚款力度为年销售额的4%,可见此次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监管的态度也是“绝不容忍”。

除了深圳,北京和上海针对数据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也稳步展开。据《北京商报》,北京市经信局4月16日公告显示,“北京市数据立法研究论证支撑服务项目”由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供应商,北京数据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已经形成的“上海市数据条例”(暂定名)力争9月提交上海市人大一审。 监管部门已经亮剑,“大数据杀熟”的平台颤抖吧!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