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3年,腾讯产业互联网,新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
产业互联网,正在诞生新的数字化创新“供应—需求”通路。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图片|图虫
2018年一整年,吴凯始终都处在一种“战时状态”。他正带领公司进行一轮新的战略调整。
2004年,吴凯成立慧眼科技,专门面向机器视觉检测领域。在之后的13年时间里,慧眼科技服务了一众世界500强企业,覆盖包括汽车、3C、半导体、面板等行业。
但就在公司成立的第14个年头,他和团队开始面临一个问题。“虽然单个项目有一定的盈利,但是项目的复制性,以及产品化的可能性很小。”
这个问题本质对应的是慧眼科技的未来“天花板”。即在固有的项目制模式背后,被放到吴凯面前的是公司竞争力渐弱的业务模型,以及被频繁的项目交付“拖累”的内部团队。
要打破藩篱,改变势在必行。但在项目模型之后,下一步应该向哪走?
“商量之后,我们决定要做以光学、机械、电控等技术驱动的产品平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的是很果断。”吴凯告诉产业家。很快,面向“3C零部件的AI外观质检”方向被迅速确定为慧眼科技转型的第一步。
平台成立之后,发展态度愈加明确。“如果可以用产品平台解决,我们就干,如果不能在这个平台上解决,这个业务我们就不接。”可想而知,这种“断舍离”的创新调整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外部营收,更在于对企业内部团队和业务逻辑的重新梳理。
但事实证明,吴凯“摸黑”走的路是正确的。
2020年,以“产品”为基础的业务已经在慧眼科技营收内获得高占比。“今年的销售情况,又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当初的选择。”
吴凯和慧眼科技不是个例。尤其在今年,越来越多的赛道开始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如专注装配式建筑的明星企业大乐装,再比如面向三维数据服务的大势智慧。在这些具备创新色彩的明星企业身上,能看到是对产业互联网模型的“特色拆解”。
如果说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产业互联网的大船更多是驶向数字政务、智慧城市等高光赛道,那么如今,房地产、工业、金融等诸多传统、垂直的行业正加速成为TO B赛道的新主角。
但在聚光灯之上,这些“重”行业展示的除了数字化决心,同样还有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新产业互联网难题。比如工厂流水线如何实现高效质检,比如银行系统如何保证高并发、大流量下的稳定运营,再比如城市管理如何保证安全预警等等。
诸如慧眼科技,恰是这些问题的最佳解题者。更明朗的信号是,依托这些“迈出第一步”的创新企业,一些古老的行业正在被一步步拆解,推至数字化舞台的中央,向外人展示出数字变革的新底色。相较于一众泛互联网行业的数字原生,它们的产业互联网行进路径更为艰难,但也更具意义。
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曾写道:
“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
2021年,产业互联网正式进入下半场。
一、产业互联网,有了「新范式」
“你知道吗,你正在做一件很厉害,能改变产业的事。”在大乐装公司楼下的一家咖啡馆,银河系创投的蔡景钟说道。坐在他对面是大乐装创始人刘慧。
刘慧的大学专业是建筑设计,2013年加入远大住工,后者是中国装配式建筑龙头,但很快,她发现了中国装配式行业的问题,“当时的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端到后端的供应链几乎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意味着不能形成规模,尤其是设计环节。”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刘慧决定“跳出来看看”。
2020年,大乐装公司正式成立。随后,几条业务线被迅速梳理出来:在设计端,通过云端设计软件“云设计”,实现建筑设计在线化、阶段标准化、数据在线化;在工厂端,依托“云设计”的在线数据流转自建供应链,生产标准化的建筑构件;最终,用“云设计+云工厂”的模式链接整个建筑供应链,实现整体提效。
更通俗的解读是,刘慧通过大乐装的几条产品线,最终想要实现的是使传统建筑供应链中的部分繁杂环节,可以通过算法和更加数据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利用“云设计”、“云工厂”加速设计及工厂标准化,以一种更产品化的服务模式来满足建筑甲方的需求。
“工厂刚建好,第一单就来了。”刘慧笑着回忆。根据她的估算,从今年1月投产以来,大乐装的订单金额已经超过了2个亿。“我们不缺订单,现在接单没有太大的难度。”
大乐装线下工厂
独特的装配式建筑一站式平台模式也把大乐装送上了行业风口。在刚刚过去的9 月,大乐装完成了超亿元 pre-A 轮融资,领投方为 BAI 资本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大乐装成立一年以来的第三次融资。
交出同样成绩的还有唐沐和他的如影智能。“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有超过1亿的订单。当然,Q4我们会重点突破,定的目标肯定不止过亿。”他告诉产业家。
在创业前,唐沐有两个身份——“老金山人”和“老腾讯人”。成立如影智能之前,他先后在金山、腾讯、小米就职。
如影智能,是他的第四段“履历”。
唐沐想做不一样的事。“过去在小米,我们已经把智能家居的门槛降到非常低,包括用户的接受度和价格,但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是人们只能使用到我们产品功能的20%、30%,最多就是50%。”
对这位“老互联网产品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是产品层面所能回答的。2019年10月,唐沐成立如影智能。他的新答案是在单品中“抽离”出来,做“智能家居的系统服务”。
采访中,他举了一个例子,“就像特斯拉,它最终售卖的一定是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各个单品组成的‘大杂烩’。”
路线锚定,团队迅速开始研发。2020年9月,唐沐和如影召开了第一次发布会,发布会上18款单品一一亮相,这些产品串联起来,构成了唐沐心中的全屋智能小生态。
“尽管第一次发布会没有带来太多C端流量,但吸引了很多投资人来访。”唐沐回忆道。在他的印象里,前后共计接触了超过100家机构。
在被市场“簇拥”的过程中,以地产精装房为基本盘的全屋智能经营模式也在迅速跑通,如影智能和中海、远洋、实地、包括金辉等地产公司的多个战略合作被迅速敲定。
“很多行业里面的人都觉得如影创造了初创公司在两年之内所做到事情的极限,我们居然让那么多地产公司对我们青睐,这件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不论是大乐装还是如影智能,再或者是前面提到的慧眼科技,透过其发展路径都不难看出,基于垂直产业的突破创新正在成为当下产业互联网的新主旋律。这种创新往往不仅是基于产品,更多的是基于业务逻辑迭代。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提及产业互联网,人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动驾驶、AI识别,再或者是云计算、大数据、5G等更偏底层的生产要素。但更真实的情况是,这些技术进入到具体行业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现象,对产业的降本增效并不明显。
但显然,如今“嫁接”的问题正在被大乐装、慧眼科技这样的公司化解,一众具备“产业创新基因”的企业正在用独特的发展思路和数字化手段构建产业互联网的新脉络。
或者说,来自市场的诸多正向反馈,也都在不断印证一个既定的事实:产业互联网,正在诞生新的数字化创新“供应—需求”闭环。
在愈发进入产业互联网深水区的当下,这个闭环正在被加速夯实。
二、TO B进化,“两条线”
对于这个命题,庄文磊有足够深刻的认知。他是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启创新生态的负责人。
腾讯云启,其定位是To B创新企业与腾讯CSIG业务合作的孵化池,通过产业加速器、产业共创营和产业基地等模式,与生态伙伴共创新型行业解决方案。用庄文磊的话说就是:“做产业互联网的‘从0到1’。”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一个新的动作被庄文磊和团队提上日程。“在之前的加速器外,我们开始推出产业共创营,目标是结合和开放现有各个垂直行业的产业资源,通过与行业里面头部的创新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解决方案。”
过去三年,他明显感觉到TO B赛道的“水温变化”——实体产业的数字化创新需要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积极。
实际上,这也正是腾讯云启推出产业共创营的原因。即如前文所说,随着实体产业数字化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具备行业个性化的数字难题被摆上桌面,如果要打通整个产业互联网通路,就必须找到这些垂直行业难题的对应出口。
依托产业共创营,庄文磊和团队的解决方案是收集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难题,同时依托腾讯的触角来连接到具备难题解决能力的创新企业,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数字化“供需”通路。
事实恰是如此。即如果说之前人们对产业互联网的定义仅限于通用难题的线上改造,如财税、商标注册、人力招聘、通用CRM等,那么如今针对具体场景、具体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在开始成为TO B主线。
换言之,与这条新主线对应的,绝对不是固有的提供通用服务的产业服务商,数字化供应端需要有新的“解题人”。
以企业微信为例,足够明显的一个趋势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企业微信当作是自身私域流量的核心阵地,而与这个趋势对应的一个新需求恰是“如何通过企业微信实现营销获客?”
即在这种新需求下,企业需要不再是之前固有的CRM厂商,而是更了解企业微信运作模式,甚至最好是企业微信上的原生选手。
实际上,这种选手已经出现。
“微伴助手现在应该是企业微信赛道上企业授权量排名前几,甚至是第一的产品。”肖弘告诉我们,他是夜莺科技创始人,“微伴助手”是其主营产品。
夜莺科技是最早一批锚定企业微信生态的企业之一。根据肖弘回忆,夜莺科技的第一个版本从立项到发布仅用时两个月。“发布时间是12月23号,就是在企业微信3.0发布会的同一天。”
“我们一开始就判断,企业微信上一定可以跑出非常不错的CRM企业。”肖弘表示,在他看来,企业微信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将“非结构化”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
此外,肖弘和夜莺科技还采取了新的产品变现模式。据了解,微伴助手基础版都是采取免费模式,而后涉及到企业深度使用和服务的项目才会收取固定费用。
企业微信的加持再加上独特的SCRM产品模型,也推动着夜莺科技成为市场的“宠儿”。“很多企业被问,你们的私域流量助手用的什么?他们都会回答是微伴。”肖弘告诉产业家,“有些客户直接过来谈商务,最快的一天就能签约。”
从夜莺科技的视角发散来看,包括夜莺科技、大乐装、慧眼科技等企业正在成为新的数字化供应选手,伴随着实体产业数字化需求的日益“明牌”,具备创新属性的企业已然成为最佳答题者。
一个有趣的总结是,TO B的进化似乎始终遵循“守恒定律”。在需求端发生变化的同时,供应端也更在不断加重砝码,两条线相互驱动下,产业互联网的天平始终保持平衡。
三、腾讯搭「新桥」
圣经里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走宽路,路会越来越窄;走窄路,路会越走越宽。”这句话尽管劝告人们要学会探索,但并没有言明从“窄”到“宽”要经历漫长、痛苦的过程。
对创新企业而言,这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阶段。甚至从某种程度来看,对这些企业而言,“从0到1”的过程更是被无限拉长。
“当时从国外回来,商务、销售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创邻CEO张晨表示。创邻科技,专注于原生分布式图数据库研发图数据库研发,旗下的Galaxybase是国内图数据库领域的领跑产品。图数据库,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相比,能够从底层直接完成数据及其间关系的存储,数据模型更灵活,操作形态更直观简洁,读写性能更高效。
但就当时而言,国内企业对图数据库的了解并不多。在张晨的印象里,甚至很多客户都把创邻科技当成是一家图片处理公司。“第一单生意,是从我有限的朋友圈资源里促成的。”
销售,更准确的描述是商机,是诸多创新企业早期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这种难题一方面原因是产业环境的影响,即在2018甚至更早时间以前,企业的数字化需求更多是基于通用、基础板块,很难触及技术创新企业的服务范畴;另一方面的原因,恰是在新的数字化需求和新的技术供给之间,缺乏一个直通的桥梁。
问题被逐一化解。2021年,创邻科技和腾讯中标农业银行的图数据库大单,“这应该是目前国内图数据库领域中标金额最高的项目之一了。”张晨告诉我们。
把时间线往前移,在一次图数据库的行业会议上,张晨认识了腾讯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在经过性能测试和选型后,双方开始以OEM的模式进行合作。
2020年,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腾讯云正式发布分布式图数据库产品腾讯云数图TGDB(Tencent Graph Database)。
张晨这样解释双方的合作模式,“腾讯的架构师和销售去面向市场打单,创邻作为腾讯的产品线,配合腾讯的不同销售线来完成对应的业务落地。”这其中就包括南方电网、农业银行等行业大单的具体执行落地。
“虽然我们专业能力够强,但如果没有腾讯,我们很难有进入这种大型项目的机会。因为这类项目往往更看重企业资质和品牌,腾讯拔高了我们的业务天花板。”
大势智慧CEO黄先锋也有同样的感觉。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大势智慧与腾讯的多条业务线展开合作,如地图、文旅、智慧城市等等。“现在基本上有一二十个商机在对接。”
2020年,大势智慧加入了腾讯的WeCity共创营。“我觉得WeCity共创营是特别好的一个东西,我们原来实际上是TO B或者TO G的业务,WeCity共创营对我来说,我认为是打开了另外一个很大的空间。”
创新的火花在大势智慧与腾讯之间不断产生。据黄先锋介绍,在固有的几个合作之外,大势智慧正在和腾讯进行游戏领域的合作探索,“之前我们都没考虑过这个方向,一旦打通,业务的想象空间会非常大。”
同样在2020年,吴凯和腾讯的合作也被迅速推进。“我们和腾讯优图实验室一起合作了富驰高科的项目。”
更具体的情况是,双方共同完成了富驰的AI质检项目。在项目核心“光、机、电、软、算”五个技术点,慧眼科技负责前三个技术板块,腾讯优图负责后两个技术板块,最终,双方共同交付了拥有2300万产值的AI质检设备,为客户省下了接近500位工人。
富驰高科车间的AI质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腾讯团队对这件事的专注和坚持,现在腾讯已经是我们的固定合作伙伴了。”吴凯告诉产业家。
一个明确的感知是,不论是大势智慧,还是慧眼科技,抑或是创邻科技,每个企业对接的都是腾讯内部不同的业务线,那么一个必须弄清的问题是:腾讯想要做什么?
更合适的答案是“搭桥”。如果说疫情解决的是产业生态需求侧的“变厚”,那么腾讯在其中试图扮演的角色恰是产业创新生态中联通需求和供应的新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大势智慧、慧眼科技、创邻科技都是腾讯云启创新生态伙伴,通过这个触点,它们可以和腾讯不同的产业业务线进行联动,在商机、品牌合作等方面全面连接。
“搭桥”不仅是需求和供给侧的连接。在腾讯内部,创新生态企业的内部对接也在日渐清晰。“我们梳理了腾讯内部的业务线,企业可以根据引导册直接找到对应方进行合作,包括企业微信、千帆计划、行业部门等等。”
从某种角度来看,腾讯正在将自己抽离成一个更加透明、但也更加有粘性的创新生态连通模型,即在固有的技术和产业输出之外,其将自身具备的技术、商机、资金乃至企业发展模型都传递给企业。
四、创新生态中,重新定义「连接」
声音在被不断传出。
“2021年,腾讯产业共创营共推出了WeCity、FinTech、教育、出行四个共创赛道,目前已有超过100家学员企业,围绕“乡村振兴”、“金融营销”、“教育公益”、“智能网联汽车”等16个课题开启共创。”在今年的数字生态大会现场,庄文磊对产业共创营做了进一步解读。
客观来看,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产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腾讯的内在肌理,透过CSIG由内而外的每条业务线,都能看到腾讯在向数实融合的方向大迈步。
在采访过程中,谈及腾讯,几乎所有人给出的关键词都是“友好”“温和”“坚持”等等。黄先锋印象最深刻的是腾讯内部团队飞到武汉,用了整整一天帮他梳理组织架构以及发展方向,“他们真的把这个行业看的很透,内部组织的梳理,外部业务的展开,都帮我做了分析,明确了很多我不确定的问题。”
肖弘现在仍然保持和企业微信团队的日常交流,同时他也正在筹备SaaS加速器的三期面试,“希望能入选,因为这能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很大帮助。”
在杭州的张晨和腾讯TEG的合作还在持续推进。“接下来我们会在分布式数据库TDSQL和一些关系型数据库上再进一步合作。”他告诉产业家。
不仅他们,大乐装、如影智能等更多创新企业在腾讯的助力下都在迅速发展,不断打破企业自身短板,找到更高的跳板。
在产业互联网逐渐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很多人都会抛出一个观点,即传统的移动互联网大厂究竟还有没有价值?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通过科技、产品完成了对社交、电商、生活消费领域的延申,享受了时代的红利。但在如今新的经济周期里,新的产业大时代里,这些企业的价值是否正在“衰减”?
其实并不然。客观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厂固然在新的产业时代里,需要重新积累产业理解的优势,但他们的产品和技术,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定位和理解正在被抽离到新的TO B环境里,成为新的底层。
恰如腾讯。从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内生企业到产业互联网的外生企业,从2018年宣布出发到如今为创新生态“搭桥”,腾讯的TO B价值正在愈发彰显。
甚至可以说,对腾讯而言,在新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当下讲求科技投入,创新扶持的TO B下半场,这种价值边界反而在愈加被放大。
“过去几年,我们内部团队逐渐开始明白企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怎样更好地服务他们。”庄文磊说道,“对这件事的理解,我们远远超过三年前。”
奔跑3年,不论对腾讯云启,还是整个腾讯产业互联网,新的一页都正在缓缓拉开。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深圳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科杯·OFweek2024中国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