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外资云落寞简史

2022-03-28 13:56
科技新知
关注

“遥想公瑾当年”

别看现在外资云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数年前,面对云巨头踏入国门,国内云厂商一度疾呼“狼来了”。

最早盯上中国市场的云厂商是亚马逊AWS,早在2011年4月,前者就曾与世纪互联接洽,彼时双方已经签署了一些实质的协议内容。不过,合作并没有进行下去,原因是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关系。

外资云落寞简史

直到2013年12月,北京市政府、宁夏自治区政府和亚马逊AWS、云基地四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MOU),通过位于北京和宁夏两地的基础设施,以“前店后厂”模式,向位于中国各地的客户提供云服务

所谓“前店后厂”,是指将销售、市场、应用开发等放在靠近大城市的前店,生产、计算和服务在能源、资源集聚的后厂。

这次合作中,宽带资本旗下的云基地将会负责运营和管理工作,而亚马逊AWS则会提供技术和服务。

对于亚马逊AWS入华,阿里云方面曾表示,“阿里云欢迎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同阿里云一起做大中国云计算市场。”

但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亚马逊AWS入华当天,先是阿里云宣布旗下产品价格全面下调,最高降幅高达50%;紧跟着腾讯推出6折促销活动;金山云当天上线优惠政策等等应激动作不断。

这也为之后国内公有云市场埋下价格战的伏笔。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现阶段在国内市场活跃的云厂商主要是亚马逊AWS和微软云,但彼时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样包括IBM等全球知名厂商。

在亚马逊AWS搭建“前店后厂”之际,2013年6月6日,微软公有云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次年3月,微软与国内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纪互联合作,由微软提供技术,世纪互联进行运营,在中国成功落地公有云,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云厂商。

看到微软和亚马逊AWS的动作,处在转型前期的IBM显然不想错失这次机遇。

2014年11月,IBM和腾讯签署框架协议,腾讯云提供基础云服务的营运管理,IBM为企业提供面对互联网和云化的咨询服务。

在这次合作中,双方合作的主要是SaaS产品。直到2015年10月14日,IBM和世纪互联宣布达成协议,落地了自己的PaaS平台Bluemix。

此后在2017年3月19日,IBM宣布与万达达成战略合作,将由万达科技在华提供IBM的公有云服务,包括IaaS、PaaS等服务。现如今,万达官网还有王健林在集团总部会见IBM全球董事长罗睿兰的照片。

外资云落寞简史

在这期间,此前最活跃的亚马逊AWS先是在2014年初面向中国发布有限预览服务,接着在2017年11月,与光环新网达成资产购买协议,从而在国内提供并运营基于亚马逊云技术的云服务。

可以看到,三大云厂商进入国内时纷纷选择搭配相应的合作伙伴,原因在于,2013年前后正值“去IOE”浪潮,加之棱镜门引发国内对信息安全的讨论。

彼时,国内对于云计算产业的监管原则是:所有中国的数据必须留在中国;所有技术服务,都希望能由中国公司提供。

此外,由于工信部对电信行业的限制,也使得外资云服务商无法轻易获得IDC牌照。也就是说,这些外资公司需要寻求本土第三方承接。

尽管如此,各方通过复制微软与世纪互联的合作路径拿到合法身份,一步一步把云服务的旗子插进国内市场。

“橘生淮北则为枳”

除去IBM这个个例(2017年万达集团云业务部分解散,IBM走向混合云),外资云在中国市场是如何落寞的?

客观来说,上文提到的政策监管门槛是主因之一。

外资云服务商要想在国内站稳脚跟,必须遵守一定的监管框架。尽管外资云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披上一层合规外衣,但在市场落地层面并没有如此简单。

首先是窗口期的问题。

2013年,国内云厂商纷纷处在起步期,除了最先布局云计算的阿里云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彼时百度才宣布将面向开发者提供的服务正式命名为“百度开放云”,腾讯云则宣布其云服务平台正式开放。

面对气势汹汹的外资云,竞争态势可想而知。也正是由于在监管补位下,外资云在中国落地有了多项要求。

以数据中心为例,由于云计算服务与数据中心密切相关,而数据中心服务在中国并未完全对外资开放,因此外资云迟迟难以大面积铺开。

尽管后期通过联营合作得以补全资质,但错过这段最有利的窗口期,仍十分不利。拿亚马逊AWS来说,从2013年入华,到2017年获得牌照,错过行业发展期后,国内云计算市场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同样,这层合规外衣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般得体。

以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云厂商微软为例,据此前世纪互联工作人士透露,当年世纪互联和微软前前后后签署了一堆的合作,仅协议就有几百页,保密条款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满足监管原则,所有人员、数据中心内部都是世纪互联员工,微软公司员工不通过审批无法进入数据中心接触数据。”

不仅如此,市场普遍认为,在世纪互联合作的模式下,一是微软的产品无法在第一时间同步到中国市场,中间一两年的时间差给了竞争对手赶超的机会。

二是微软云的本土化问题,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微软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也需要时间。此前一段时间内,往往微软等外资云厂商的全球服务非常丰富,但在国内开通的只有一半左右。

在此基础上,同样可以引申到产品的“水土不服”上。

脉脉上有一个有趣的提问:国内有哪些初创公司用亚马逊AWS的?为什么大家都用阿里云,AWS在国内也有数据中心,很奇怪他们在国内市场份额这么低。

在该问题下的数十条回答中,“贵”成为解答者默契的答案——AWS除了贵,没有其他毛病。

当然,“贵”是相对的,在国内云厂商以扩大市场为目的的持续价格战下,加之国内小微企业占比超过80%,让这些占比最大的小微企业,在选择云服务时更偏向国内的云厂商。

最为关键的是,更多的企业对于公有云服务仍有一定的担忧,安全带来的信任问题大过技术。诸多因素下,外资云的落寞也就理所应当。

商业往往就是这般冷酷。当然,国内云厂商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未来中国云市场格局仍存变数,每个玩家最大的敌人仍是自己。

作者丨樟稻

编辑丨伊页

参考资料:

新浪科技《外资公有云服务集体入华:本土企业压力骤增》

财新《云战争2.0》

财新《四年扩容12倍 微软云打算在中国做什么?》

财经《外资云缘何难以落地中国》

新京报贝壳财经《外资云在华业务相继加码扩容 未来市场格局仍存变数》

       原文标题 : 外资云落寞简史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