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是时候全员FinOps了吗?

2023-07-31 10:36
科技云报道
关注

在论坛上,国外某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发了热议。一开始该企业只顾技术创新,积极上云,不顾成本。

直到有一天,高层介入喊停:“这个云不能再上了,成本已经远大于收益了”。该企业因为成本失控导致上云进度延迟两年,严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随着企业上云越来越普及,企业会发现用云成本也水涨船高,似乎与当初云计算诞生时宣称的“降低IT成本”理念背道而驰。

正因如此,云时代如何有效控制成本、质量和效率,成为企业用云管云的新课题。与之对应的云成本优化(FinOps)一词,也变得越来越流行。

在Google Trends上,“FinOps”关键字的搜索量在2019年到2023年的四年间增长了410倍。在国外,有18000多人把FinOps技能列在了自己的LinkedIn简历里。

CNCF发布的云原生2023年趋势预测报告中,10个热点趋势中有4个与FinOps相关,分别是FinOps、GreenOps、GitOps和削减成本。

今天就来聊聊,什么是FinOps,以及企业该如何实践FinOps?

FinOps:用最低成本创造最大价值

FinOps的历史并不悠久,公有云早期用户Adobe和Intuit在2012年首次描绘出了FinOps的雏形。FinOps本质上是一个理论框架,没有特定的技术栈,其方法论来自各个云厂商最佳实践的整合和抽象,从组织流程、识别浪费、优化措施等方面给出建议。

FinOps定义了一系列云财务管理规则和最佳实践,通过助力工程和财务团队、技术和业务团队彼此合作,进行数据驱动的成本决策,使组织能够获得最大收益。

FinOps基金会的这张图被引用了很多次,图里简单列出了FinOps理论的原则、目标和参与方等。

图片来源:FinOps基金会(中译版)

FinOps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最低的成本来创造最大的价值,并指出了成本优化的三个阶段:

成本感知节点关注成本可视化、成本分摊等;

成本优化阶段可聚焦目标制定,然后通过费率优化和用量优化来节省成本;

运维阶段通过持续优化流程、规范和资源运营手段等实现持续成本优化。

同时,FinOps理论还有一些成熟度评估模型,来评估企业做得好不好。

这三个方面牵扯广、执行难,是一个需要拉动企业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成功的前提是组织目标的高度对齐,全员经营意识的建立,组织坚定的执行力和不断提升的执行效率,实践的本身就是对组织效率的大练兵。

  FinOps如何实施?

知名IT软件企业Flexera对云计算决策者进行年度调研已经持续12年,在3月8日发布的《Flexera 2023年云计算现状报告》中显示,8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管理云支出。

近一半(45%)受访者表示,由于经济不确定性,他们预计的云使用量和支出要比原计划中的略高或大幅度提高。

因此,云成本管理的关注度也许并不令人意外。如今的经济波动意味着,尽管云的使用和支出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但企业对与之相关的费用越来越敏感。

那么,涉及到云成本优化时,到底该如何降本增效呢?

企业要做到降本增效,无非是两个途径:一是减量,减少浪费。国外有调查报告显示,现在至少有35%的云资源是被浪费掉的。二是减价,从计费模式切入优化。

确立了路径之后,企业具体该如何实施呢?有业内专业给出了以下步骤:

第一,全体动员。让该参与的这种角色或者组织或者团队加入进来。

第二,构建精确的IT资源全景地图。通过CMDB的方式构建一个企业全局的资源图谱,便于各个团队之间的沟通,或者在谈某个项目或某一个环境的降本增效时,确保大家的信息是对齐的。

第三,合理的标签。成本的分摊,是通过在IT资源全景地图上,基于系统的层次架构、技术架构、业务架构等来分摊,在这其中有一套标签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把它当成日常重要的工作来做。

第四,有效的IT资源利用率监控很多时候,企业做IT资源的可观测性,大家比较关注系统可用性监控,或是性能监控,不太重视资源利用率的监控。如果连利用率监控都监控不准的话,那么就没法判断哪些资源是浪费的。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FinOps的利用率监控和传统的运维监控不太一样。传统的运维监控比较关注平均利用率,而FinOps更加关注峰值。如果不按照峰值去算容量的话,那么降本增效之后,系统大概率就崩溃了。

除了减量减价的优化方式,还有一些被忽视的“省钱之道”也需要受到企业关注,例如:

选择适合自己的多云架构。并非所有的业务都适合上云,有的业务上了云之后可能更贵。同时,需关注多云的最大公约数,保证既能跨云,又不会被某一个云厂商锁定。

善用托管服务。比如有的企业数据中心上云后,将原有数据中心的机器托管给服务商,基于原有的机器去上云,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

知名互联网企业的FinOps实践

尽管FinOps在国内提及不多,但早在2020年12月,中国信通院就牵头成立FinOps产业推进方阵,推进规模化实践。

在那些率先拥抱云原生的互联网大厂内部,云成本优化的种子其实早就生根萌芽,形成了最佳实践的方法论。FinOps的出现,让大厂们的优化经验得到了更体系化的表达。

以字节跳动为例,他们内部已有相关实践,例如云账单分析,多云架构下对不同厂商定价策略的审视,推荐、广告、搜索的在离线任务混合部署等。目前,字节跳动在云成本优化上的最佳实践,将通过火山引擎对外提供服务。

阿里集团也搭建了自己的混合云资源管理平台(HCRM),推进自身成本数字化从无到有的建设,重新疏通集团内部的云资源计费和结算链路。

在腾讯内部,云业务成本中心承担着FinOps团队的职责,需要背上资源优化的考核指标,从平台侧、业务侧着手,甚至可以向上汇报,通过GM的层级去推动。

以腾讯为例,其内部构建了丰富的成本和利用率绩效看板,每天晾晒绩效,做得好或不好都会及时披露。

腾讯内部的成本看板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是哪个帐号买了哪些资源,第二个是哪些业务使用了这些资源,包括一些分摊细节。

此外,还有面向平台和业务的利用率、成熟度等成熟度指标看板,主要了解资源大盘的整体情况,看投入使用部分用得好不好,同时盘活闲置资源、减少浪费。

平台侧提供的FinOps能力从以下几个角度助力业务和平台达成目标:

业务优化在云控制台上提供了资源优化专项页面,基于业务的资源用量历史进行预测,构建业务资源画像,并给出资源优化建议。

规格建议:通过对比业务资源的申请量和使用量,可以告诉业务可以节省的成本数据,然后业务可以通过系统的控制台直接做优化。

弹性建议:比如某个工作日资源使用非常高,但周末基本没有流量,这时候周末就要缩容,这些业务也可以通过控制台自己优化。

平台优化:云平台在进行业务调度时,提供了众多基于资源画像的调度能力。

调度优化:提出了面向真实利用率的动态调度能力,管理员设定节点目标利用率,只要利用率还未达标,调度器就可以调度更多业务进来。

混部能力:引入差异化 SLA,允许高优在线业务和低优近离线业务混部,压榨每一分算力,同时离线服务可以在发生资源竞争时立即让渡资源需求,实现对在线业务零干扰。

据悉,腾讯内部的在线业务通过调度优化手段把资源利用率拉到48%,再加上离线混部,部分集群资源利用率可以达到65%以上。

整体来看,腾讯CPU规模达到了5000万核,而云成本优化总节省30亿元。

  企业何时下场FinOps?

尽管互联网大厂们已做出表率,在FinOps实践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是否意味着眼下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入到FinOps的实践中?

事实上,企业对上云的关注点是循序渐进的:第一阶段企业关注的更多是隐私、稳定,以及行业监管政策;第二阶段则是云与业务、研发、管理等体系的适配,关注效率的提升;第三阶段,才会来到成本优化的层次。

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还处在业务迁上云原生的时期,当企业面对业务压力时,成本管控的优先级自然会先“放一放”;当业务趋于稳定,应用的容器化、架构的现代化接近完成,也就是时候将关注点转到成本优化上来。

但现状如此,并不代表这就是理想的状态。

有业内专家直言,云成本优化应该从上云的第一天就开始规划,并且不断优化。

“很多企业在上云的过程中,只是把过去的经验简单粗暴的套用在新技术栈上。也有众多团队武断地认为成本优化和业务稳定性是相背离的,二者只能取其一”,该专家表示。

结语

FinOps是大势所趋,而且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对于企业来说,早期的实践和转变总会带来阵痛,实践者需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而 FinOps未来如何帮助企业把云“用好”,还需要全行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相关阅读

“物有所值”还是“有所不值”?FinOps算一笔云计算的经济账

中美云巨头盈利差距拉大,中国云计算为什么不赚钱?

云计算“躺赚”时代过去了,算清账变得更重要

【科技云报道原创】

转载请注明“科技云报道”并附本文链接

       原文标题 : 是时候全员FinOps了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