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经历半年转型,阿里系这家公司终于“浩鲸出世”

2018-10-11 06:07
科技杂谈
关注

阿里巴巴的"动物园"里,来了两只新动物。

其中一只,是死磕芯片的蜜獾"平头哥",最近已经声名大振,火得一塌糊涂,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只,则是一头萌态十足、头顶白云的蓝色"浩鲸"。

9月19日,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鲸科技")在杭州正式发布新的品牌LOGO、产品战略和生态战略。

浩鲸科技并不是一家新公司,而是以阿里巴巴今年初并购的中兴软创为基础,进行品牌、市场、流程、产品等全面转型之后,全新姿态的对外首次亮相。

这意味着,经过半年重组,已经有近20年历史,在全球80个国家为超过140家运营商和政企客户服务的中兴软创,彻底融入了阿里巴巴的业务生态系统。

浩鲸科技也由此成为业界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既有云服务商背景,又有电信运营商服务背景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供应商。

那么,在过去的半年里,它经历了怎样的深刻转型?它的业务、流程与战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整个阿里巴巴的业务版图中,它将处在怎样的位置?未来它又将去向何方?

【 1 】

浩鲸科技的前身是中兴软创,成立于2003年,以电信支撑业务为主营业务,主要帮助运营商和大型公司构建和完善自己的业务支持系统(BSS)和运营支持系统(OSS)。

公司曾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兴通讯")的控股子公司,由中兴通讯持股80%左右。2018年2月,公司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阿里巴巴集团(简称"阿里"),由阿里设立的投资平台南京溪软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南京溪软")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从此,它成为一家阿里巴巴控股的公司。

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透露,这一并购主要是由阿里云主导的。而现在,浩鲸科技的定位也是阿里云软件服务生态的"使命级合作伙伴"。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阿里云与浩鲸科技的能力上高度互补。

当前,阿里云正在深度挖掘通信行业与数字经济深入融合后的数据价值,但长期以来,阿里云的业务主要都是面向C端用户和小B(中小企业)用户,但在大B(大型企业)和运营商市场,却一直没有打开局面——而这正是浩鲸科技的优势领域。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今年2月已经有比较详细的分析,详见《入股中兴软创:阿里云生态布局极为重要的一块拼图?》)

"我们的初衷是,利用中兴软创对大B的经验,把阿里云的技术更好地推广到大B和运营商市场之中。"浩鲸科技副总裁兼CTO黄湘龙(龙觉)告诉科技杂谈。

不过,这条路到底走不走得通,如果走得通,又应该怎么走,一开始谁都没有完全想清楚。

毕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

过去,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的数字化,大都是使用成熟的产品与标准化服务,所以更容易实现快速响应、高速迭代,乃至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

但对传统运营商和大B来说,往往都需要定制化的系统开发和维护服务,一个开发项目从立项、预算、招标、实施、需求澄清、实现、测试、试运行到正式上线,可能几个月甚至一年就过去了。

两个市场对上游的需求完全不同,要把它们打通,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没有一开始就必胜的战略,只有摸石头过河的硬仗。

"逍遥子(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兼CEO张勇,科技杂谈注)曾经说过,战略都是打出来的。"龙觉说,"我们当然也是得先打了再说。"

【 2 】

2018年3月,农历春节过后,杨名和龙觉来到浩鲸科技。

他们是阿里巴巴派过来的两个重要的人。

杨名的上一个职务,是阿里巴巴万网的总经理和阿里云运营总经理,过去7年来,阿里云对外的赋能体系服务和全方位的合作伙伴生态,都是他一手打造。

龙觉则是阿里云的资深专家,主要负责弹性计算的控制系统的研发——这个系统是阿里巴巴业务体系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在2017,甚至承载了每秒4200万次的数据库处理峰值。加入阿里巴巴之前,他还曾是亚马逊AWS的DynamoDB产品的主要作者和创始团队成员。

在浩鲸科技,杨名出任副总裁,主盯市场,龙觉则出任副总裁兼CTO,执领技术。

他们的职责,一是自上而下,按照阿里巴巴的战略意图,主导和落实浩鲸科技的转型;二是自下而上,为浩鲸科技对接阿里巴巴的业务与技术体系,构建出一个畅通的渠道,引入阿里巴巴的市场和技术资源。

这也是一个两种机制,两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

"以前在阿里的时候,我经常穿着T恤衫、短裤甚至拖鞋上班,而现在,已经不得不经常穿上衬衫皮鞋西裤。"龙觉说,这是见运营商和大B客户的一个重要商业礼仪。

更重要的不同是,在阿里,一个项目无论好坏,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一年,怎么都要有产出,而在浩鲸科技,可能一个运营商客户打一两年都还没有实质结果。

"来之前,我曾误以为这边效率太低,但过来以后,我发现他们跟阿里的同事一样努力,一样辛苦。"龙觉告诉科技杂谈,这里开发人员的工作量和强度一点不小,只不过是生意模式的不同,导致原先一定的重复开发,以及客户需求与实际开发功能的误差。

未来需要重新调整。

不过,运营商和政企客户的需求非常复杂,业务流程也各自不同,如果直接照搬互联网和小B的业务模式,也一定会水土不服。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充分利用双方资源积累,又能让客户接受的模式?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