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全球增长失速,云服务厂商内卷难盈利,数智化路向何方?

2022-11-11 09:54
奇偶派
关注

云服务厂商内卷难盈利

随着国内各个行业数字化的逐步提速,云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行业,还被广泛用于其他行业中。同时,国家推出的包括“东数西算”等系列措施也在陆续出台。在此背景下,国内云服务商理应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在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之下,云服务商们面临的外部形势却并不容乐观,整个行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局之中。

一、云服务厂商投入产出畸形,盈利遥遥无期。

根据阿里巴巴财报,阿里云于2021财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也成为了云服务大厂中第一家年度盈利的云服务商,但除了阿里云,包括腾讯云、华为云和百度智能云在内的主要玩家,仍可以确定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且裁员、缩减部门的消息更是频频出现。

至于其他二流云服务厂商,例如优刻得、天翼云、金山云等厂商,客户规模远不及头部,面临盈利“难”的问题更加明显。以独立云服务商上市的金山云为例,三季度营收24.13亿元,同比增长39.6%,但净亏损却达到了5.06亿元,同比亏损扩大381.19%,难抵持续颓势。

众所周知,云服务属于重资产运营模式,具有典型的规模效应:固定成本很高,需要依靠客户数量的增加来降低平均成本。当度过了最开始的盈亏平衡点,后面就接近“躺着赚钱”。但如果没有做到市场垄断,那么云厂商前期对服务器购置、IDC租赁等建设的巨量投入,以及资产折旧摊销等因素,都会拉长云厂商的盈利周期。

同时,我国云服务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许多企业、政府部门整体的IT水平不高,技术基础并不均衡,国内云服务厂商不得不承接较多的定制化项目、提供更多的线下解决方案,拉高了云厂商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了利率。

天量的投入只能换来很少的回报,畸形的投入产出成为了云服务厂商盈利身上的一块巨石。

二、SaaS服务生态薄弱,拖累云服务厂商盈利。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SaaS是IaaS、PaaS的需求之源,SaaS生态越繁荣,IaaS、PaaS的需求越大,SaaS业务的疲软成为了云厂商们扩大市场的最大困难之一。

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SaaS市场规模为1198.7亿美元,SaaS在美国公有云中的占比高达67.1%。而2021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也只有322.6亿元,SaaS在中国公有云中仅占不到三成。

如此薄弱的SaaS生态,大幅限制了IaaS和PaaS厂商的生意。因此,云厂商必须自建生态、自造引擎。

阿里云提出“云钉一体”,将钉钉改造成云服务进入传统企业的先锋,降低传统企业搭建应用系统、切入云服务的难度;而腾讯云则围绕SaaS生态推出“千帆计划”,在腾讯云和企业微信的基础上全面连接C端平台,发挥腾讯C2B的战略优势,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华为云坚持做行业应用的“黑土地”,陆续发布了及沃土云创计划、星光计划等多项生态伙伴计划,与伙伴共创共享共赢。

目前,国内各大云厂商仍在补充业务生态,扩大解决方案的一站式属性,尝试在更多行业占据地利,不少费用都补贴给了生态伙伴,盈利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

三、已有市场几近饱和,云服务厂商内卷严重。

基于云厂商们原有的互联网企业属性和在各自生态的影响力,以及互联网行业本身存在的需求,泛互联网行业是云服务的天然客户,这部分客户群体的开发堪称“送分题”,但潜力已消耗大半。

同时互联网红利见顶,再加之疫情袭击,云服务企业的业务部门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继续做互联网企业的生意,显然不再是一门好生意。云服务厂商需要新的增量。

但在过去,云服务厂商都在追求大额营收,追捧当季销售收入增加,但却没有注重产品服务的差异性,此时想通过差异化服务获取增量市场已经来不及。在市场饱和的当下,想业务增长也就只有降价促销这条路了,各厂商纷纷通过降价、返点等手段抢夺客户,最终让“不参战保利润”都成为奢望。结果却是所有人都降价就等于没降价,进一步压低了云服务企业的利润。

只有提供差异化、定制化服务来获取增量客户,才有摆脱内卷的可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云计算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