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BAT入侵ToB,华为却有“利他之盾”

2019-03-12 10:48
深几度
关注

我们可以看一看华为在ToB 市场的一些做法。

1、基于“平台+AI+生态”的战略发展,依托华为云平台输出能力与业务。

对此,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提出要通过 “四化”帮助政企行业客户加速数字化转型。四化,也就是产品平台化、平台行业化、解决方案场景化、能力服务化。

换言之,华为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的方式建设一个平台,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从中提取自己所需的服务。一些可以上云的服务则是依托云平台,进行SaaS化输出,企业可以因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BAT入侵ToB,华为却有“利他之盾”

华为云的行业解决方案)

华为在ToB领域做生意的方式即不是零敲碎打,也不像很多企业利用自身在某几个产业“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展开ToB业务,而是有着完整、系统的服务能力。

2、赋能合作伙伴,从销售、服务、解决方案、投融资、人才等角度进行生态协同。

华为在2019年生态合作分类时,把合作伙伴分成了五大类:分别是销售、服务、解决方案、投融资、人才生态。

其中销售合作伙伴华为更多是以让利的方式让他们获得合理甚至超出预期的利润回报,这类合作伙伴主要面向当前的业绩需求。而服务、解决方案、投融资、人才合作伙伴则是对齐华为未来生态协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让生态圈的不同角色之间展开协同。比如为生态圈内的合作伙伴开放资源、统筹资源、人才培养等等。华为计划用3-5年时间让这个生态圈能够实现资源的开放对接。

3、“全栈全场景”的AI能力,同时从端、边、云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就像我在前文提到的,销售ToB业务其实就像销售“工具箱”和配套服务。华为提供了一个“工具箱”,其他合作伙伴则是往这个“盒子”添加了“锤子”、“撬棍”、“梅花起子”、“十字起子”这些工具,同时也为市场上提供了更多的现场工程服务人员。

华为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本身就打通了智能协同的各个维度,让公有云、私有云、云计算、端计算、边缘计算等场景可以得到整合。

有一组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是,截止到2018年底,华为一共有近800个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在华为平台上发布了超过900个解决方案,基本满足了现在各大行业典型化场景化的需求。

对客户来说,不管是硬件、软件,还是服务,都能在生态中得到最完整的解决方案;对合作伙伴来说,在这样完整的体系中,它们更容易和客户展开对接,因此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华为希望建立的生态其实更像是一个打破了组织围墙,让社会资源可以得到开放对接的“流动生态”。这个生态中,华为像是河流,伙伴有支流、湖泊、暗河。这些水域是打通的,水资源可以相互流动补给,维持一个平衡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流动生态”体现了华为的“利他思维”。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伙伴都可以得到自我成长。而不像封闭生态,所有支流都汇入一个湖泊,无法实现循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湖泊的成长。

华为的“共赢增值表”

国内管理学研究者郝亚洲提到过这样一个现象:

华尔街企业常常只关注传统损益表,关注收入和利润,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评估模式。但西方管理学界上正在关注一种名叫“共赢增值表”的评估方式。

BAT入侵ToB,华为却有“利他之盾”

这种评估方式强调打破组织围墙,为自己引来更多更好的资源,用“并联”和“全流程”的方式解决资源网络化协调问题。“共赢增值表”才是全新的生态思维,它更注重社会效益最大化。

去看华为的合作生态就能发现,华为EBG过百亿营收的合作伙伴,目前已经涌现了2家,1亿合作伙伴也过了100家,过千万的数量有800多家。在华为牵头构建的ICT生态中,企业、伙伴和华为都找到了自己的“利益点”,所有企业都能赚到钱。

从2017年华为在长沙生态伙伴大会上首次提出“生态”这个概念,到今年即将在福州召开的“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9”上的“智能进化”主题,强调智能时代的生态进化,华为一直都在以伙伴的利益为重。

以伙伴利益为重,可以形成最大的社会效应。对其他企业来说,赚钱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整个市场可以有一个稳定的成长空间。

这和互联网公司的破坏力截然不同,互联网公司过去几年虽然在各个消费互联网的赛道都得到了成长,但往往“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个行业的成长往往是以一批中小企业的消亡为代价,这其实造成了更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市场欢迎互联网公司进军ToB,但更希望互联网巨头保持敬畏感。

华为则是更像是中国ToB市场的定海神针,它尊重规则、尊重伙伴,稳定的利润、稳定的技术进步、稳定的生态互补,这对中国整个ToB产业来说,会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中国政企的数字化转型也能因此稳步前进。

这种以伙伴利益为重的理念,恰恰是在遵循着“共赢增值表”的管理学思路做事情。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