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有云厂商2019年收入排名TOP10分析
伟仕佳杰 154.44亿元
参照伟仕佳杰发布2019全年业绩来看,营业额达662亿港元,较去年增长6% ,毛利约29.68亿港元,较去年增长6%,纯利达8.10亿港元,较去年增长9%。来自云计算和大数据板块的业务收益增长为4%,达到16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4.44亿元,占集团总收益的25%。
伟仕佳杰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业务发展上,一直处于比较稳定增长的势头,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伟仕佳杰集团高层对于云计算和大数据业务发展十分看好,也非常重视其生态、技术与方案等积累。如伟仕佳杰主席兼行政总裁李佳林也经常强调该部分业务的重要性,在谈到新基建的商业机会时,伟仕佳杰会进一步加快云计算及大数据业务完整生态架构。这对于伟仕佳杰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业务发展上的正确引导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方面,云计算和大数据在中国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云计算领域的市场容量到目前还没有真正挖掘,随着众多云计算厂商投入,针对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发展上,伟仕佳杰以渠道开发与技术方案集成服务商的身份,在云厂商与用户之间承上启下,从中谋取业务机会,持续不断地获取收入。
三方面,企业上云大趋势下,对于中国企业用户上云的过程必然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2019财年,伟仕佳杰在政府、金融、制造、连锁店、能源、通信、教育、医疗、互联网等行业树立100+标杆客户,这对于未来进一步助力企业上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只是在云计算与大数据业务的发展上,伟仕佳杰起步比较早2013年云方案事业部成立开始,就一直作为一个统一的举措在执行,并未将云与大数据分割开来,将云资源与数据价值实现统一的运作,这应该是其发展云业务上的最大特点。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伟仕佳杰另外一个业务值得关注,来自网络及信息安全业务的收益约为97亿港元,增长10%,占集团总收益的15%。网络与信息安全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下,有着良好的市场潜力可挖,这也是企业上云过程中尤为重视的方面。
虽然这部分业务没有融入云计算与大数据业务,而是独立出来公布财报数据,但未来随着行业上云的加速,对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需求将不断提升,这部分业务收入也将得到水涨船高的效果。因而网络与信息安全业务在云计算与大数据业务发展的同时,相互之间会优势互补,互促增长。
IBM云 93.3亿元
在2019年,IBM Cloud在中国发展的策略依然强调混合多云的方向,混合多云自然是软件+硬件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框架下,需要明确四个事情,然后我们才好对IBM云的营收做估算。本来不想估算IBM云在中国的营收,毕竟比较复杂,但是考虑到大家对于混合多云的兴趣越来越大,这里还是简单估算分析一下。
一是,IBM在2019年已经强调并推进主机作为向云的基座方案。IBM也面向中国的银行提出了“两层架构”:一层采用IBM大型主机Z承载核心业务应用,另一层在云端构建一个银行专有云,即金融服务的公有云,这与通常意义的公有云有一定区别。因此,只要是推进混合云方案的项目,必然少不了IBM主机的贡献。不管是Z,还是LinuxONE。
这里阿明(Aming)估算2019年IBM在中国的私有云、混合云的总营收约为74亿元左右。
二是,基于主机的优势,IBM正在整合推进金融云的行业销售与影响力。Red Hat并入IBM之后,也进一步加强了IBM的云原生能力,快速借助OpenShift成就云影响力,成为很好的IBM混合多云平台利器。IBM Cloud Paks平台也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了。就此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基于IBM金融公有云承载银行的关键应用和工作负载。但在中国推进IBM金融公有云必然会本地化为IBM金融云,即之前提到的基于主机的核心业务承载的混合云方案。因为这部分业务刚刚起步,这里不做估算。
由此而言,弱化IBM Cloud公有云与AWS、阿里云等公有云厂商直接竞争,强化自身金融领域的行业能力与整合能力,强推金融云,才真正让IBM云可以“出入无人之境”。
三是,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IBM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2018年2月13日成立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浪潮信息控股。浪潮商用机器,基于Inspur Power System也就是IBM Power平台,推进混合云。虽然浪潮商用机器是独立公司,但其中有IBM占股49%,因此浪潮商用机器推进混合云销售获得的营收,可以折算一部分归入IBM云在中国的综合收入。
浪潮信息财报显示浪潮商用机2019年全年营收约17.43亿元,净利润0.59亿元。
其中,估算浪潮商用机2019年私有云与混合云的云收入部分约为4.7亿元。按照占股来看,这里可以简单折算给IBM的部分约为2.3亿元。
四是,依然没有直接将公有云IBM Cloud作为IBM在中国云业务发展的目标。
2018年8月,IBM花费340亿美元收购Red Hat红帽,整体云业务也走向了混合云。
2019年基于收购Red Hat红帽整合混合多云战略与方案,因此在这个领域的发展IBM终于找到了在云计算领域发展的属于自己的节奏。
只是IBM中国与Red Hat红帽中国在混合多云上的技术与方案整合越来越深入,在具体估算营收方面来说目前非常有挑战,但是这里可以估算一下Red Hat红帽中国的营收。
Red hat红帽整个2019财年(2018年3月1日到2019年2月28日)总营收为34亿美元,也就是说按照财年来算2019自然年的营收需要从红帽2019财年和2020财年的数字中整合来算。2020财年为2019年3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比2019自然年多了两个月。同时对于2019自然年的营收还必须考虑到IBM从7开始正式完成对红帽的整合,并在IBM财报中体现红帽营收数字了。
红帽2019财年时间(2018年3月1日到2019年2月28日);
红帽2020财年时间(2019年3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
IBM2019财年时间(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
2019财年Q4季度总营收为8.79亿美元,自然年时间是2018年12月1日到2019年2月28日。
202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总营收为9.34亿美元,自然年时间是2019年3月1日到2019年5月31日。
从2020财年第二财季开始就没有看到过红帽公开财报,也就是说从2019年6月开始,红帽财报并入IBM了。但是IBM财报是从7月开算,说明6月当月的红帽营收很难从公开财报查询到了,那么就权将红帽2019财年Q4财季中2018年12月的营收当作2019年6月营收好啦,本质上差距并不是非常大。
IBM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RedHat在本季度贡献了3.71亿美元收入,自然年时间是2019年7月1日到2019年9月30日。
IBM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2019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第四财季红帽为IBM贡献了10亿美元营收。自然年时间是2019年10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
就此可以整合统计处红帽在2019年整年的营收为:8.79+9.34+3.71+10,约为31.84亿美元。
红帽亚太区的营收可以占到整个红帽公司30%左右,红帽中国的营收可以占到红帽亚太区营收25%左右。由此可以简单估算出红帽中国整体营收2019年约为2.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亿元。
由此四个部分的分析,可以总体估算出IBM云在中国的2019年营收为:17+2.3+74,约为93.3亿元。此外估算2019年这部分的利润为16.8亿元。
华为云 85亿元
华为云在华为公司财报里面通常不会直接公布数字,但会有一定情况的表述。
在2019年第一季度表现中,华为云的营收增长速度超过300%。在市场层面,以2019年6月为例,华为的云业务单月收入同比2018年6月增长5.5倍,华为云规模客户数增长了33倍。
总体来看,营收增长明显,但基数相对比较低,营收规模还不能与阿里云、腾讯云直接PK,2019年依然还是华为云的基础积累与行业积累的发展期。
然而,2020年初,华为Cloud&AI升级了,从BU变成了华为业务群(BG),由侯金龙领导。从而与华为的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平起平坐了,但营收目前很难平起平坐,只是战略上保持了相当的高度。尽管如此,但华为云的营收在财报中依然归入企业业务收入之中。
高层公告透露,华为云在2019年增长超过3倍,具体营收依然处于保密阶段。2019年华为云覆盖全球400+POP节点,应该算是目前全球共有云厂商中覆盖国家与地区数量排在前列。华为云已经具备了全球化的能力,和行业企业落地的能力,同时也在依托芯片成长的过程获得云的优势发展。
在IDC的统计中,华为云于2019年第一季度获取了5.2%的市场份额,第二季度即上升至6.7%,IDC报告显示,“2019年二季度华为云IaaS+PaaS整体市场增长超过350%,在Top厂商中增长最快”。然而从公布的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4.6亿美元来看,占比5.2%的华为云营收大概推算出来为1.279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03亿元。
2019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54.2亿美元,看IDC数据,半年营收中华为云与金山云差不多,而金山云公布的数字显示2019上半年为17.575亿元,当然,IDC的数据大家觉得靠谱的话,那么由此来看分析,2019年第二季度华为云营收估计在8-9亿元之间。
由此,推算出来华为云2019上半年营收不到20亿元。
不过,在2019年华为云的动作频频。比如华为云推出的全球合作伙伴体系HCPN,,华为云推出了鲲鹏云服务,并联25家伙伴发布“华为云鲲鹏凌云伙伴计划”,计划首批投入1亿元资金打造鲲鹏云生态。
每一个企业都会选择利于自己发展,善于发挥自身既有资源优势的模式。因此华为云在2019年继续在芯、端、管、云四个领域资源集成与融合上,不断做深做透。同时,开放生态,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基于华为云来发展业务、创新业务。
不过,在生态方面华为一直比较努力。华为云的生态,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从企业级IT领域转型到公有云领域的厂商的模式。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那就是植根于华为芯片、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基础。过硬的硬件能力最终要转化为服务广泛的公有云服务模式,中间的挑战也不小,自然少不了集成商、软件商等合作伙伴的支持。这也是华为云依然坚持“被集成”整体策略的基因和原因所在。
华为云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注资进入某集成商或软件商,只是在最新的华为云鲲鹏凌云伙伴计划的25个企业名单中,出现了中科软、北明软件、东方通、深思软件等有行业背景和客户积累的软件商。虽然网络上传言说华为注资了某某软件,但都没有看到任何公开的披露信息,只是道听途说的传言而已。但是只要在某行业领域造诣颇深的软件商,必然就是公有云厂商长期合作的潜在伙伴。
此外,在借助鲲鹏生态的势头上,这才开始,后面还需要历经发展、壮大、成熟,以及退出鲲鹏服务器产品线让生态伙伴发展赚钱等一系列的阶段。这些阶段走完了,那么鲲鹏生态对华为云的价值才能真正最大化,否则,也只是不痛不痒的补充而已,何足挂齿。对于华为云来说,更多的生态路,依然还是”被集成“,自然欢迎广大有实力、有资源、有经验的集成商与软件商都来集成华为云。
这样的打法和之前企业级IT厂商推广行业解决方案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是与众多集成商、软件商合作,捆绑其应用软件和服务,形成不同行业不同应用下的解决方案。这是最传统的生态发展策略,越是传统的越是经过了检验是可行的科学的。只要被集成与集成带来的双方发展、双方有钱赚,自然会持续下去。
但是现在出现一个问题了,集成商和软件商也都面临数字化转型,其中的问题涉及产品、服务、软件模式、方案模式、销售模式等等,都在变化。到目前来看,IaaS厂商不断发展PaaS平台的模式,似乎为集成商和软件商的转型带来了新的机会,只是前提需要是这些软件商和集成商有一定竞争力的软件和服务,并且都云化了。否则,还需要帮助软件商和集成商的软件和服务实现云化,这也够累够折腾的。
当然,华为云要做的是全行业全领域的云业务,对此,或许会是一次大投入与大战略。至于会选择什么样的软件商和集成商,恐怕还得看市场和发展潜力。
在2020年5月,华为云又出现了新的调整,融入了私有云团队资源,公有云与私有云的融合,可以减少内耗提升竞争力,这对于2020年的华为云来说,属于新发展了。
就此,再结合华为云在2018全年营收64亿元的估算,当时业内人士分析这个数字估算比较高,实际应在30亿元左右。
同时,在2020年3月,华为高层对外公开透露华为云2019年增长已超过3倍。如果这个增长数字属实的话,那么2019年华为云的营收应该超过100亿元左右了,但是在任何场所华为云没有对外具体公布营收百亿元的数字,并且百亿元营收本就是一个标志,可见,华为云年营收还没有过100亿元。
结合2019年华为云的整体发展状况,这里阿明(Aming)估算华为云2019年营收大约为85亿元,与2018年同比增长183.33%。此外,2020年华为云公有云部分融入了私有云的团队,那么这部分营收也将归入新的综合云营收,加上华为云已经成为云领域中最为努力的云厂商之一,那么这一切的因素的结果,必将带来华为云整体业务在2020年持续高速的增长。
光环新网 70.97亿元
光环新网是上市公司,财报显示,201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0.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83%,2018年营收为60.23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4%,2018年净利润为6.67亿元。不过,这些收入数字包括了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及云计算业务。
在IDC业务方面持续增长,IDC及其增值服务营收约为15.61亿元,IDC运营管理服务营收约为1.98亿元,这两者属于IDC总体业务加在一起为17.59亿元,占到光环新网总体营收月23.8%。2019年先后启动了河北燕郊云计算基地一二期项目的数据中心、上海嘉定绿色云计算基地二期项目和昆山美鸿业绿色云计算基地项目,总计三个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同时也进一步组建了更加专业的运维管理团队。
在2019年,光环新网旗下的光环有云结合多年AWS运维管理经验,成功自主研发了AWS云管平台OPSGenius,实现了基于AWS资源的自动汇集、统一调度与管理,这对于公有云业务的推进还是很有帮助。
子公司光环有云、光环云数据专注于开拓基于AWS云服务的各项增值服务,提供AWS的专业顾问咨询服务与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云计算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截至报告期末,光环云数据营销体系已覆盖全国20余座城市, 有近600家渠道伙伴,光环云极客注册人数已超过6000人。
子公司在技术与业务双驱动下,对光环新网的整体营收加持可可喜。在云计算及相关服务业务方面,2019年营收约为52.12亿元,占到公司整体营收73.44%。只是这里再次说明一下,光环新网云计算业务收入不是全部属于销售AWS所得,其中包括了AWS云北京区的业务、光环有云云增值和混合云、无双科技SaaS云、中金云网私有云四个部分。
网宿科技 60.07亿元
2019年,网宿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0.0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21%;利润总额2166.52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7.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48.36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5.71%。截至2019年12月31日,网宿科技持有的货币资金、定期存款及理财产品合计51.17亿元,负债率为16.45%。
看完这一段网宿科技的财报数据,相信大多数人对网宿科技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即便CDN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但是网宿科技依然坚守在老大的市场地位,稳中求生存,稳中求胜。
当然,竞争加剧自然也带来了高利润的维持艰难,可见2019年网宿科技净利润同比下滑接近100%与市场竞争不无关系。财报显示,“国内CDN市场竞争趋于常态化,大流量分发业务市场价格下降,盈利受到较大影响。”
回看2018年网宿科技营收为63.37亿元,同比增长17.96%;净利为8.04亿元,同比下降3.16%。可见2018年的营收比2019年要表现更好一些,净利润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净利润额8亿的数字还是令人振奋。
此外,网宿科技出海战略一直非常重要,也非常重要,比较一下2018年和2019年的境外收入情况。2018年境外收入约20.53亿元,同比增长60.29%,占公司总收入的32.4%。2019年境外收入约18.45亿元,同比下滑10.13%,占公司总收入的30.71%。境外收入在公司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情况略有下滑,境外收入总体也在下滑。即时出现了下滑情况,但是到财报发布时,网宿科技员工规模接近了400人。2019年8月,其子公司CDNetWorks凭借全球服务能力和产品技术优势,首次被Gartner评为全球级服务商。
也就是说,在出海业务方面网宿科技稳住了自己的阵脚,这为2020年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网宿科技面对竞争的激烈,连年保持非常大投入的研发举措,2019年研发投入6.7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1.15%,虽然研发人员规模相比2018年减少了一些,2019年研发团队为2099人,2018年研发团队为2879人。不过,这样的研发投入力度,在科技领域中还是属于非常积极的了。要知道,华为2019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也是15.3%,只是与华为1317亿元 研发投入类比,网宿科技研发投入规模不是一个数量级而已。
2018年,网宿科技CDN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57.48亿元,同比增17.27%。其中,云安全、云计算等增值业务实现快速增长,云计算业务实现收入17,241.89万元,云安全业务实现收入5,451.87万元。
2019年,网宿科技CDN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54.37亿元,同比下降5.41%。2019年云安全收入比2018年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云计算收入与2018年接近。
针对云计算业务方面,网宿科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云计算平台覆盖计算、网络、存储三大IT基础设施。针对不同
行业个性化需求,推出了金融、制造、视频、教育等行业解决方案。同时立足行业发展,不断开放并强化计算能力,将计算、存储、安全、应用处理等能力推到边缘,开发边缘计算服务能力,从CDN到云安全,再发展边缘计算,这样的布局已经逐渐在展开了。
在业界非常重视的SD-WAN的技术创新领域,针对企业数字化变革中多场景下的网络互联需求,网宿科技连接组网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网络传输方案,提升应用体验、便捷化部署运维、保障企业数据传输安全。
此外,网宿科技应用优化产品融合了路由优化、协议优化、链路优化以及数据优化等多种广域网优化技术,帮助客户对应用软件、服务进行整体加速和实时优化。当然,在这个领域的技术投入让网宿科技也见到了业务发展的成效。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网宿科技来说,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只是,网宿科技与中国联通的合资合作推出的云际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出现了状况,有点可惜。自获工信部等CDN牌照后,没有看到过云际智慧具体重要举措。2020年2月28日,云际智慧出现在了工信部的经营许可注销申请批准名单中。2020年4月,网宿科技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其中提到云际智慧正在清算中。
--------- --------- --------- ---------
特别提醒各位读者朋友:以上数据和分析仅做业内参考学习使用,请勿直接作为投资依据。
- END-
你
怎
么
看
?
欢迎文末评论补充!
文章来源:Aming,全球云观察,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和作者回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阿明】:科技评论专栏作者、科技媒体从业22年、新闻评论年产出上百万字,用数据说话,带你看懂科技上市公司。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深圳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