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春天,技术与生态的练兵场
“生态”一词,最早来自生物界。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把这个词纳入到商业语境当中,构建自己的产业“生态”。
企业为什么要构建生态?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数字化技术参与了抗疫防疫,从对病毒机理的分析与诊断,到社区人员的排查和管控,科技数字化技术在疫情应对的各个场景中大显身手。
疫情环境客观上令新兴技术的落地价值加速释放,新基建更促使新兴技术供给侧提速升级,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责任,而是需要许多大型技术平台公司与其合作伙伴之间的生态协同,共渡共赢。
在生态的集结地,每一家企业都会更具活力,总结时下实情来说,主要有三大好处。
一是举技术的力量共克时艰;
二是生态偕行,准确把握新机遇的方向;
三是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共生图强。
事实上,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在新基建的大局中试图构建自家生态。生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企业希望借助这一波浪潮,抓取下一个时代的机遇。
一技术力量,共克时艰
疫情影响下,政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金融银行等更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都在拥抱技术下沉带来的新变革,搭上了科技互联网的轰隆列车。
与其说这个市场是受到疫情的“教育”被迫转变,倒不如说技术已经到发展成熟的历史阶段,疫情只是起到了客观加速的作用。
当短视频、在线服务爆发式增长,诸多场景也倒逼着云服务技术的增长,同时带动了对ICT基础设施的需求。
当下5G、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等全球巨头新的角斗场,也在特定历史阶段,正向大多数人走来,这对那些潜心打磨技术、不断积累资源的企业来说,将是又一个拉开大幕的舞台。
要知道,ICT产业生态链极其复杂具有多个层级。其中包含信息制造链、感知层、网络层、IT平台层以及应用层——这其实需要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做支撑。
在社会学家项飙的口中,这样的基础设施被称为是“流动基础设施”。所谓“流动基础设施”的分析框架其实也可以让我们理解很多商业现象。
生态内的流动并不总形成所谓的“系统”。流动可以是很多变的,它和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关系是不稳定的。尤其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会呈现博弈的状态。
流动可能是支离破碎和不断变化的,但基础设施保持稳定性和连贯性。换句话说,我们感兴趣的是流动过程的内部构成,而不是流动如何构成一个自有边界的系统。
网络是很重要,但是它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被复制、被扩展、被调整,也可以被消解,它总是在与其他商业力量互动,而且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才发挥作用的。
事实上,国内华为、阿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所构建的商业生态也往往是一个“流动基础设施”。这样的“流动基础设施”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行业以及社会大势中保持一定的“稳态”。
一方面它会给生态内的参与者提供一定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这样的生态其实也在成就巨头本身——让它们在社会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最新活动更多
-
6月13日立即参评 >> 【评选启动】维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届)人工智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深圳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展览会
- 1 从“技术先驱”到“商业困兽”:阿里云一场未竟的突围战
- 2 "工业智能体"崛起:边缘计算与AI Agents如何重构产业未来?
- 3 大白话解释GPU的算力是怎么算出来的?
- 4 AI大模型的商业“回旋镖”,重新落到了云计算丨贸易战下的产业韧性(二)
- 5 金山云在阿里,腾讯阴影下的"突围悖论"
- 6 从“黑马”到“弃子”:京东云为何沦为云战场边缘人?
- 7 Azure 再雄起,微软重回 AI 顶梁柱
- 8 Salesforce原厂国际版进入停服倒计时,迁移还是替代迫在眉睫
- 9 华为云突破“制裁”的密码,藏在超节点里
- 10 七个月融资翻倍,投资人追着送钱,Netflix、Meta背后的独角兽凭啥叫板甲骨文|发现独角兽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